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. 前言 | 第12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6页 |
1.1.1 乒乓球项目制胜规律的进一步探索 | 第12-13页 |
1.1.2 战术行为选择的核心作用 | 第13-14页 |
1.1.3 新的研究方法手段不断地兴起 | 第14-15页 |
1.1.4 博弈论的广泛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6页 |
2.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| 第16-32页 |
2.1 对乒乓球速度与线路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2.2 视觉跟踪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8-19页 |
2.3 体育视频中的摄像机标定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2.4 乒乓球战术行为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2.5 博弈论的发展概况及对其他领域研究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2.6 体育界对博弈论的研究 | 第24-26页 |
2.7 针对速度和线路的战术行为动态博弈过程中的三个核心问题 | 第26-32页 |
2.7.1 图像中的球体跟踪 | 第26-28页 |
2.7.2 战术行为策略 | 第28-30页 |
2.7.3 动态博弈过程 | 第30-32页 |
3. 研究对象、研究方法、研究思路及其相关概念 | 第32-38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32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32-35页 |
3.2.1 文献资料法 | 第32-33页 |
3.2.2 实验法 | 第33页 |
3.2.3 博弈分析法 | 第33页 |
3.2.4 录像观察法 | 第33-35页 |
3.2.5 数理统计法 | 第35页 |
3.3 研究思路与切入点 | 第35-36页 |
3.4 主要研究取向 | 第36-37页 |
3.4.1 速度和线路博弈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| 第36-37页 |
3.4.2 速度和线路博弈研究的主要取向 | 第37页 |
3.5 研究流程 | 第37-38页 |
4.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171页 |
4.1 乒乓球速度的精确求解以及线路的选取 | 第38-46页 |
4.1.1 速度的选取 | 第38-40页 |
4.1.2 获取球体三维轨迹的单目视觉方法 | 第40-46页 |
4.1.3 线路的选取 | 第46页 |
4.2 乒乓球战术行为选择博弈过程的模型构建 | 第46-69页 |
4.2.1 博弈模型求解软件介绍 | 第46-49页 |
4.2.2 速度特征 | 第49-54页 |
4.2.3 博弈双方运动员策略的划分标准 | 第54-62页 |
4.2.4 乒乓球战术行为策略选择博弈矩阵的构建 | 第62-69页 |
4.3 基于乒乓球速度和线路战术行为动态博弈的实证研究 | 第69-170页 |
4.3.1 甲A比赛女子运动员战术策略行为博弈分析 | 第69-87页 |
4.3.2 甲A比赛男子运动员战术策略行为博弈分析 | 第87-110页 |
4.3.3 中国公开赛女子运动员战术策略行为博弈分析 | 第110-140页 |
4.3.4 中国公开赛男子运动员战术策略行为博弈分析 | 第140-166页 |
4.3.5 甲A比赛和公开赛女子运动员战术策略行为博弈对比分析 | 第166-168页 |
4.3.6 甲A比赛和公开赛男子运动员战术策略行为博弈对比分析 | 第168-170页 |
4.4 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| 第170-171页 |
5. 结论 | 第171-173页 |
致谢 | 第173-1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5-180页 |
附录 乒乓球速度和线路博弈数据信息采集表 | 第180-181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