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4-3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絮凝剂分类 | 第15-17页 |
1.2.1 无机絮凝剂 | 第15页 |
1.2.2 有机絮凝剂 | 第15-17页 |
1.2.3 复合絮凝剂 | 第17页 |
1.2.4 生物絮凝剂 | 第17页 |
1.3 絮凝原理 | 第17-19页 |
1.3.1 电荷中和 | 第18页 |
1.3.2 吸附架桥 | 第18页 |
1.3.3 网捕卷扫 | 第18-19页 |
1.3.4 其他絮凝作用方式 | 第19页 |
1.4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 | 第19-22页 |
1.4.1 聚丙烯酰胺阳离子改性法 | 第19页 |
1.4.2 分散聚合法 | 第19-20页 |
1.4.3 水溶液聚合法 | 第20页 |
1.4.4 反相乳液聚合法 | 第20页 |
1.4.5 紫外光引发聚合法 | 第20-21页 |
1.4.6 胶束聚合法 | 第21页 |
1.4.7 CPAM制备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5 模板聚合 | 第22-25页 |
1.5.1 模板聚合定义及反应机理 | 第22-24页 |
1.5.2 模板聚合在有机絮凝剂制备中的应用 | 第24-25页 |
1.5.3 模板聚合的其他应用 | 第25页 |
1.6 论文研究构思、内容及目的 | 第25-27页 |
1.6.1 论文研究构思及目的 | 第25-26页 |
1.6.2 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1.6.3 技术路线 | 第27页 |
1.7 基金支持 | 第27-30页 |
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0-42页 |
2.1 前言 | 第30页 |
2.2 试验试剂、仪器与试验方法 | 第30-36页 |
2.2.1 试验试剂与仪器 | 第30-31页 |
2.2.2 聚合物的合成制备 | 第31-33页 |
2.2.3 絮凝试验 | 第33页 |
2.2.4 絮凝试验各指标的测定 | 第33-36页 |
2.3 试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1页 |
2.3.1 废水pH值对CPDA絮凝性能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3.2 投加量及特性粘度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性能影响 | 第37-38页 |
2.3.3 投加量及阳离子度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性能影响 | 第38-39页 |
2.3.4 搅拌时间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性能影响 | 第39-40页 |
2.3.5 沉淀时间对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性能影响 | 第40-41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3 模板聚合物TPDA的合成 | 第42-62页 |
3.1 前言 | 第42-43页 |
3.2 试验试剂、仪器与方法 | 第43-45页 |
3.2.1 试验试剂与仪器 | 第43-44页 |
3.2.2 聚合物合成 | 第44-45页 |
3.2.3 聚合物属性指标的测定 | 第45页 |
3.3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2页 |
3.3.1 模板添加量对聚合物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3.2 单体质量分数对聚合物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3.3 pH值对聚合反应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3.4 单体配比对聚合反应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3.5 光引发剂对聚合反应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3.6 光照时间对聚合反应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4 响应曲面法优化合成TPDA | 第52-62页 |
3.4.1 TPDA合成响应面优化方案 | 第53-54页 |
3.4.2 特性粘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| 第54-55页 |
3.4.3 变量影响显著性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4.4 模型预测准确性分析 | 第56页 |
3.4.5 响应面分析 | 第56-59页 |
3.4.6 模型预测及验证 | 第59页 |
3.4.7 本章小结 | 第59-62页 |
4 模板聚合物TPDA分子序列 | 第62-76页 |
4.1 前言 | 第62页 |
4.2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2-65页 |
4.2.1 试验材料与仪器 | 第62页 |
4.2.2 聚合物的合成 | 第62-63页 |
4.2.3 单体竞聚率计算 | 第63-64页 |
4.2.4 聚合物组成微分方程推算 | 第64页 |
4.2.5 聚合物的链段分布统计 | 第64-65页 |
4.3 聚合物分子序列统计结果与讨论 | 第65-75页 |
4.3.1 聚合物的单体竞聚率 | 第65-66页 |
4.3.2 聚合物的微分组成方程 | 第66-68页 |
4.3.3 聚合物的单体链段分布 | 第68-75页 |
4.3.4 模板聚合反应类型分析 | 第7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5 模板聚合物TPDA的结构表征及聚合机理 | 第76-90页 |
5.1 前言 | 第76页 |
5.2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76-79页 |
5.2.1 试验试剂与仪器 | 第76-77页 |
5.2.2 聚合物的合成 | 第77页 |
5.2.3 聚合物的表征 | 第77-79页 |
5.3 聚合物表征结果讨论与分析 | 第79-85页 |
5.3.1 红外光谱表征(FT-IR) | 第79-80页 |
5.3.2 聚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(~1HNMR)分析 | 第80-82页 |
5.3.3 聚合物的扫描电镜(SEM)分析 | 第82-84页 |
5.3.4 差热-热重分析(DTA-TGA) | 第84-85页 |
5.4 模板聚合反应机理 | 第85-8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7-90页 |
6 模板聚合物TPDA絮凝处理煤矿废水 | 第90-108页 |
6.1 引言 | 第90页 |
6.2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90-93页 |
6.2.1 试验药品 | 第90-91页 |
6.2.2 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91页 |
6.2.3 污水样品 | 第91-92页 |
6.2.4 絮凝试验 | 第92页 |
6.2.5 絮凝试验各指标的测定 | 第92-93页 |
6.3 聚合物絮凝处理煤矿废水单因素试验分析 | 第93-97页 |
6.3.1 投加量对聚合物絮凝性能影响 | 第93-95页 |
6.3.2 废水pH值对聚合物絮凝性能影响 | 第95-96页 |
6.3.3 搅拌时间对聚合物絮凝效率影响 | 第96-97页 |
6.4 TPDA絮凝去除SS的响应面优化 | 第97-104页 |
6.4.1 响应面优化方案 | 第97-98页 |
6.4.2 悬浮物去除预测模型建立 | 第98-99页 |
6.4.3 变量影响显著性检验 | 第99-100页 |
6.4.4 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6.4.5 响应面分析 | 第101-104页 |
6.4.6 模型预测及验证 | 第104页 |
6.5 絮体的沉降特性 | 第104-106页 |
6.6 絮体的粒径分布 | 第106-107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7 模板聚合物TPDA污泥调理应用 | 第108-118页 |
7.1 引言 | 第108页 |
7.2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08-110页 |
7.2.1 试验药品 | 第108页 |
7.2.2 试验仪器 | 第108-109页 |
7.2.3 泥样品来源及属性 | 第109页 |
7.2.4 污泥调理试验方法 | 第109-110页 |
7.2.5 污泥调理各指标的测定 | 第110页 |
7.3 污泥调理试验结果分析 | 第110-114页 |
7.3.1 投加量对聚合物污泥调理性能影响 | 第110-111页 |
7.3.2 pH对聚合物污泥调理性能影响 | 第111-112页 |
7.3.3 污泥絮体沉降性能分析 | 第112-114页 |
7.4 模板聚合物TPDA效益分析 | 第114-115页 |
7.4.1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114-115页 |
7.4.2 环境效益分析 | 第115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15-118页 |
8 结论与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8.1 结论 | 第118-119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19页 |
8.3 展望 | 第119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36页 |
附录 | 第136页 |
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36页 |
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并公开国家发明专利目录 | 第136页 |
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目录 | 第136页 |
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