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1.1 金樱子生物学特性 | 第8-10页 |
| 1.1.1 金樱子化学成分 | 第8-9页 |
| 1.1.2 金樱子的食用药用价值 | 第9-10页 |
| 1.1.3 金樱子生态利用价值 | 第10页 |
| 1.2 金樱子繁殖技术 | 第10-12页 |
| 1.2.1 金樱子种子繁殖技术 | 第11页 |
| 1.2.2 金樱子扦插技术 | 第11-12页 |
| 1.2.3 金樱子组织培养 | 第12页 |
| 1.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第二章 金樱子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| 第14-21页 |
| 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2.1.1 材料 | 第14页 |
| 2.1.2 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16-20页 |
| 2.2.1 不同组合金樱子成活率统计结果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2.2.2 不同组合对金樱子生根的影响结果分析 | 第17-20页 |
| 2.3 小结与讨论 | 第20-21页 |
| 2.3.1 小结 | 第20页 |
| 2.3.2 讨论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章 金樱子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| 第21-34页 |
| 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7页 |
| 3.1.1 材料 | 第21-22页 |
| 3.1.2 方法 | 第22-27页 |
| 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2页 |
| 3.2.1 不同灭菌措施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结果分析 | 第27页 |
| 3.2.2 不同培养基及激素配比对金樱子丛生芽增值影响结果分析 | 第27-28页 |
| 3.2.3 不同培养基及激素配比对金樱子的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2页 |
| 3.3 小结与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3.3.1 小结 | 第32页 |
| 3.3.2 讨论 | 第32-34页 |
| 第四章 金樱子种子繁殖技术研究 | 第34-39页 |
| 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7页 |
| 4.1.1 材料 | 第34页 |
| 4.1.2 方法 | 第34-37页 |
| 4.2 结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4.2.1 机械破皮对金樱子发芽的结果分析 | 第37页 |
| 4.2.2 不同低温层积组合对金樱子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4.2.3 金樱子种子浸泡处理结果分析 | 第38页 |
| 4.3 小结与讨论 | 第38-39页 |
| 4.3.1 小结 | 第38页 |
| 4.3.2 讨论 | 第38-39页 |
| 第五章 全文结论 | 第39-41页 |
| 5.1 金樱子扦插技术 | 第39页 |
| 5.2 金樱子组织培养技术 | 第39页 |
| 5.3 金樱子种子萌发技术 | 第39-40页 |
| 5.4 三种繁殖技术比较 | 第40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| 附录 | 第44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49-50页 |
| 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