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|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11页 |
| 一、 选题的背景 | 第8-9页 |
| 二、 研究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| 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一、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三、 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| 第14页 |
|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4-17页 |
| 一、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第二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理论 | 第17-25页 |
|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述 | 第17-19页 |
| 一、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| 第17页 |
| 二、 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概念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节 地租理论 | 第19-21页 |
| 一、 级差地租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 绝对地租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节 产权理论 | 第21-25页 |
| 一、 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 | 第22页 |
| 二、 土地产权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三、 现代产权理论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章 嘉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分析 | 第25-35页 |
| 第一节 嘉兴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 | 第25-31页 |
| 一、 嘉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历程 | 第25-26页 |
| 二、 嘉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模式和特点 | 第26-28页 |
| 三、 嘉兴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做法 | 第28-31页 |
| 第二节 嘉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31-32页 |
| 一、 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| 第31页 |
| 二、 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发育不足 | 第31页 |
| 三、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 | 第31-32页 |
| 四、 土地流转价格总体偏高 | 第32页 |
| 五、 流转土地“非粮化”趋势明显 | 第32页 |
| 第三节 嘉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一、 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仍然较强 | 第33页 |
| 二、 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模糊 | 第33页 |
| 三、 分散承包机制导致地块细碎化 | 第33页 |
| 四、 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仍然较大 | 第33-34页 |
| 五、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| 第34-35页 |
| 第四章 国内其他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验借鉴 | 第35-42页 |
| 第一节 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 | 第35-40页 |
| 一、 广东省中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做法 | 第35-36页 |
| 二、 山东省枣庄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做法 | 第36-38页 |
| 三、 浙江省湖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做法 | 第38-40页 |
| 第二节 国内其他地区经验对嘉兴市的借鉴意义 | 第40-42页 |
| 一、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 | 第40页 |
| 二、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流转模式 | 第40页 |
| 三、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| 第40-41页 |
| 四、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| 第41-42页 |
| 第五章 促进嘉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 | 第42-47页 |
| 第一节 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 | 第42-43页 |
| 一、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体系 | 第42页 |
| 二、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激励和扶持 | 第42页 |
| 三、 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指导 | 第42-43页 |
| 第二节 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| 第43-44页 |
| 一、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| 第43页 |
| 二、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 | 第43页 |
| 三、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 | 第43-44页 |
| 第三节 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方式 | 第44页 |
| 一、 探索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方式 | 第44页 |
| 二、 继续推进“两分两换”农村节约集约用地试点 | 第44页 |
| 第四节 培育农村土地流转主体 | 第44-45页 |
| 一、 注重培育多元化农村土地流转主体 | 第44-45页 |
| 二、 强化农村土地流转主体服务 | 第45页 |
| 第五节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| 第45-47页 |
| 一、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| 第45页 |
| 二、 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| 第45-47页 |
| 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47-49页 |
| 第一节 研究结论 | 第47页 |
| 第二节 研究展望 | 第47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| 致谢 | 第51-5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2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