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5页 |
1.1.1 白领午餐存在问题需要解决 | 第10-12页 |
1.1.2 健康成为全民的关注热点 | 第12-14页 |
1.1.3 服务设计为健康膳食带来新机遇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5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6-23页 |
1.3.1 关于白领营养午餐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8页 |
1.3.2 关于服务设计的相关研究 | 第18-21页 |
1.3.3 关于服务设计在健康膳食领域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3-25页 |
1.5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| 第25-26页 |
1.5.1 创新点 | 第25页 |
1.5.2 难点 | 第25-26页 |
1.6 研究思路及框架 | 第26-28页 |
1.6.1 研究思路 | 第26-27页 |
1.6.2 研究框架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与服务设计 | 第28-51页 |
2.1 一线城市白领概述 | 第28-31页 |
2.1.1 一线城市的界定及特征 | 第28-29页 |
2.1.2 白领的由来 | 第29-30页 |
2.1.3 一线城市白领的界定及特征 | 第30-31页 |
2.2 营养午餐概述 | 第31-38页 |
2.2.1 营养学的相关概念 | 第31-32页 |
2.2.2 营养午餐的由来与界定 | 第32-34页 |
2.2.3 营养午餐的重要性 | 第34-35页 |
2.2.4 营养膳食的相关政策 | 第35-37页 |
2.2.5 白领营养膳食的类型 | 第37-38页 |
2.3 营养干预的相关理论 | 第38-40页 |
2.3.1 计划行为理论(TPB) | 第38页 |
2.3.2 阶段变化理论(TTM) | 第38-39页 |
2.3.3 自我效能理论(SET) | 第39页 |
2.3.4 知信行理论(KABP/KAP) | 第39-40页 |
2.3.5 格林模式(PRECEDE-PROCEED) | 第40页 |
2.4 服务设计概述 | 第40-49页 |
2.4.1 服务设计的概念及原则 | 第40-43页 |
2.4.2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| 第43-45页 |
2.4.3 服务设计的应用 | 第45-49页 |
2.5 服务设计介入白领营养午餐服务的思考 | 第49-51页 |
2.5.1 系统整合的视角 | 第49-50页 |
2.5.2 用户体验的视角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服务系统分析及案例研究 | 第51-79页 |
3.1 白领现有午餐模式分析 | 第51-56页 |
3.1.1 自带型 | 第51页 |
3.1.2 外卖型 | 第51-52页 |
3.1.3 外食型 | 第52-53页 |
3.1.4 食堂型 | 第53-54页 |
3.1.5 四种模式总结 | 第54-56页 |
3.2 现有午餐系统服务流程分析 | 第56-58页 |
3.2.1 服务端供餐流程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2.2 白领端用餐流程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3 营养午餐服务的接触点分析 | 第58-64页 |
3.3.1 身体状况评估及营养需求目标 | 第59-60页 |
3.3.2 食物的营养成分及搭配知识 | 第60-61页 |
3.3.3 食物营养价值保持的支持条件 | 第61-62页 |
3.3.4 营养吸收与利用的身心条件 | 第62-63页 |
3.3.5 营养摄入水平评估与反馈 | 第63-64页 |
3.3.6 营养循环管理与习惯养成 | 第64页 |
3.4 营养午餐服务系统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| 第64-67页 |
3.4.1 涉及的利益相关者 | 第64-66页 |
3.4.2 利益相关者动机矩阵分析 | 第66-67页 |
3.5 服务设计介入白领营养膳食的案例与启示 | 第67-79页 |
3.5.1 案例的服务模式对比 | 第67-73页 |
3.5.2 服务定位与设计导向的启示 | 第73-77页 |
3.5.3 服务设计介入营养午餐服务的关注点 | 第77-79页 |
第四章 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的需求调研与分析 | 第79-112页 |
4.1 调研安排 | 第79-82页 |
4.1.1 调研目的 | 第79页 |
4.1.2 调研内容与步骤 | 第79-81页 |
4.1.3 主要调研方法 | 第81-82页 |
4.2 营养午餐用户初步调研 | 第82-86页 |
4.2.1 用户行为与环境初探 | 第82-84页 |
4.2.2 初步调研问题及需求方向归纳 | 第84-86页 |
4.3 营养午餐用户深度调研 | 第86-97页 |
4.3.1 关于“营养午餐态度”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| 第86-88页 |
4.3.2 关于“营养午餐知识”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| 第88-89页 |
4.3.3 关于“营养午餐行动体验”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| 第89-92页 |
4.3.4 关于“营养午餐习惯维持”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| 第92-94页 |
4.3.5 关于“营养午餐支持条件”的深度调研与分析 | 第94-96页 |
4.3.6 深度调研问题总结及需求点归纳 | 第96-97页 |
4.4 典型白领用户及其行为特征分析 | 第97-107页 |
4.4.1 方便型 | 第100-101页 |
4.4.2 经济型 | 第101-102页 |
4.4.3 享受型 | 第102-103页 |
4.4.4 克制型 | 第103-104页 |
4.4.5 情感型 | 第104-105页 |
4.4.6 基于用户行为的营养午餐需求点补充 | 第105-107页 |
4.5 营养午餐的需求输出与设计方向确认 | 第107-112页 |
4.5.1 营养午餐的需求输出 | 第107-110页 |
4.5.2 营养午餐的设计方向确认 | 第110-112页 |
第五章 一线城市白领营养午餐的服务设计策略输出 | 第112-162页 |
5.1 营养午餐服务系统构建的设计原则 | 第112-117页 |
5.1.1 功能维度原则 | 第112-114页 |
5.1.2 体验维度原则 | 第114-116页 |
5.1.3 价值维度原则 | 第116-117页 |
5.2 营养午餐服务系统构建的设计策略 | 第117-126页 |
5.2.1 意义:树立全新的愿景与幸福观 | 第117-119页 |
5.2.2 系统:整合各方有利的合作资源 | 第119-121页 |
5.2.3 内容:提供多元化的营养午餐服务 | 第121-124页 |
5.2.4 评估:衡量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品质 | 第124-126页 |
5.3 多方营养共识构建的设计策略 | 第126-130页 |
5.3.1 营养宣教增强主动改善意识 | 第126-127页 |
5.3.2 参与式保障体系促进自觉正义 | 第127-128页 |
5.3.3 信任机制保证共识的持续性 | 第128-129页 |
5.3.4 用户赋能促进营养意识推广 | 第129-130页 |
5.4 白领营养膳食习惯养成的阶段构建 | 第130-135页 |
5.4.1 理论支持:行为改变及习惯养成理论 | 第130-131页 |
5.4.2 阶段划分:卡片分类确定四个阶段 | 第131-132页 |
5.4.3 阶段验证:用户访谈验证阶段划分 | 第132-135页 |
5.5 白领营养膳食习惯养成各阶段的设计干预策略 | 第135-149页 |
5.5.1“认知阶段”的设计策略 | 第135-137页 |
5.5.2“行动阶段”的设计策略 | 第137-141页 |
5.5.3“习惯阶段”的设计策略 | 第141-143页 |
5.5.4“影响力阶段”的设计策略 | 第143-146页 |
5.5.5 分阶段设计干预的注意点 | 第146-149页 |
5.6 营养午餐的服务设计构想 | 第149-162页 |
5.6.1 营养午餐的用户角色构建 | 第149-156页 |
5.6.2“Vegfun蔬趣”服务系统构建 | 第156-157页 |
5.6.3“Vegfun蔬趣”故事板构建 | 第157-158页 |
5.6.4“Vegfun蔬趣”接触点设计 | 第158-161页 |
5.6.5 营养午餐服务设计策略的反思 | 第161-16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62-16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62-163页 |
6.2 局限性与展望 | 第163-164页 |
致谢 | 第164-1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5-169页 |
附录A:初步访谈资料 | 第169-175页 |
附录B:关于一线城市白领上班族的三餐情况调研 | 第175-176页 |
附录C:营养午餐膳食习惯养成问卷资料 | 第176-178页 |
附录D:图片及表格来源 | 第178-184页 |
附录E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社会实践活动 | 第1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