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PPP模式发展概况 | 第9页 |
1.1.2 台湾地区运动中心的发展 | 第9-10页 |
1.1.3 大陆地区PPP模式应用于体育场馆的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2 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2.1 PPP模式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2.2 “国民运动中心”概念的界定 | 第12页 |
1.3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3.1 PPP模式相关文献 | 第12-16页 |
1.3.2 “国民运动中心”相关文献 | 第16-17页 |
1.4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5.1 文献资料法 | 第18-19页 |
1.5.2 专家访谈法 | 第19页 |
1.5.3 实地考察法 | 第19页 |
1.5.4 逻辑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
2 PPP模式的理论综述 | 第20-24页 |
2.1 PPP模式的定义 | 第20-21页 |
2.2 PPP模式的应用形式 | 第21-22页 |
2.3 PPP模式的特征 | 第22-24页 |
2.3.1 政府与私人投资者建立伙伴关系 | 第22页 |
2.3.2 创造三赢局面 | 第22-23页 |
2.3.3 应用形式多样 | 第23页 |
2.3.4 应用范围广泛 | 第23-24页 |
3 PPP模式在台湾“国民运动中心”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| 第24-30页 |
3.1 “国民运动中心”项目特征 | 第24-26页 |
3.1.1 政府组织 | 第24页 |
3.1.2 体育设施因地制宜 | 第24-25页 |
3.1.3 运营具有公益性 | 第25-26页 |
3.2 “国民运动中心”应用PPP模式的有利条件 | 第26-27页 |
3.2.1 相关政策支持 | 第26页 |
3.2.2 群众需求旺盛 | 第26-27页 |
3.2.3 台北市民运动中心的成功经验 | 第27页 |
3.3 PPP模式在“国民运动中心”应用概况 | 第27-30页 |
3.3.1 政府政策支持 | 第27页 |
3.3.2 政府全程监管 | 第27-28页 |
3.3.3 政府提供补助 | 第28页 |
3.3.4 运营商缴纳权利金 | 第28-29页 |
3.3.5 政府与运营商严谨制定契约 | 第29页 |
3.3.6 政府组建专家团队 | 第29页 |
3.3.7 运营商启用专业人员 | 第29-30页 |
4 启示 | 第30-33页 |
4.1 完善相关政策支持 | 第30页 |
4.2 建立完善法律制度 | 第30页 |
4.3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| 第30-31页 |
4.4 运营权招标前置 | 第31页 |
4.5 邀请专家团队辅导 | 第31页 |
4.6 提高运营团队专业素质 | 第31-32页 |
4.7 提供智能化互动服务 | 第32-33页 |
5 总结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8页 |
附录 | 第38-39页 |
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