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香料及化妆品工业论文--合成香料论文

非水相体系中Y.lipolytica脂肪酶催化合成丙酸香叶酯的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1 绪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丙酸香叶酯的酶法合成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丙酸香叶酯简介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丙酸香叶酯的合成途径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脂肪酶在非水相体系中的应用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脂肪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脂肪酶合成短链脂肪酸香叶酯的研究进展第11-12页
    1.2 非水相酶催化中酶的固定化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脂肪酶的固定化方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固定化酶的性质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常用的酶反应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连续搅拌式反应器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填充床反应器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流化床反应器第14-15页
    1.4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6页
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6-22页
    2.1 材料与设备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设备第16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分子筛的活化和有机溶剂脱水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游离酶合成丙酸香叶酯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丙酸香叶酯的分析检测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脂肪酶活力测定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产物分离鉴定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解脂耶氏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丙酸香叶酯的动力学研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脂肪酶的固定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丙酸香叶酯的连续合成第20-22页
3 结果与讨论第22-47页
    3.1 游离解脂耶氏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丙酸香叶酯的条件优化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脂肪酶种类的比较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溶剂对酯化率的影响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加酶量对酯化率的影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温度对酯化率的影响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脱水剂用量对酯化率的影响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振荡速率对酯化率的影响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酸醇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8 反应时间对酯化率的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3.2 产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FT-IR鉴定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GC-MS鉴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NMR鉴定第30页
    3.3 非水相体系中解脂耶氏酵母脂肪酶酯合成反应机制及动力学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解脂耶氏酵母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的进程曲线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竞争性抑制机制的确定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反应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第32-33页
    3.4 解脂耶氏酵母脂肪酶的固定化第33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固定化介质的选择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载酶量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吸附时间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固定化温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3.5 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固定化酶的最适pH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稳定性第42页
    3.6 丙酸香叶酯的连续化合成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固定化酶的反应时间曲线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载酶量对连续反应酯化率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6.3 底物摩尔比对连续反应酯化率的影响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6.4 平均停留时间对连续反应酯化率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6.5 反应温度对连续反应酯化率的影响第46-47页
主要结论与展望第47-49页
    主要结论第47-48页
    展望第48-49页
致谢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5页
附录Ⅰ第55-56页
附录Ⅱ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多元线性模型误差分布的光滑检验
下一篇:遗传算法的改进及其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