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(一)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 研究的目的 | 第8页 |
2. 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(三)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 文献法 | 第11页 |
2. 系统综合分析法 | 第11页 |
3. 比较分析方法 | 第11-12页 |
(四)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一、矛盾及矛盾分析方法概念界定 | 第13-17页 |
(一) 矛盾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(二) 矛盾分析方法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二、《论持久战》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论渊源 | 第17-26页 |
(一) 《论持久战》写作的时代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 《论持久战》写作的国际背景 | 第17-18页 |
2. 《论持久战》写作的国内背景 | 第18页 |
(二) 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论渊源 | 第18-23页 |
1.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影响 | 第19-21页 |
2. 对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批判与继承 | 第21-23页 |
(三) 《矛盾论》奠定矛盾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| 第23-26页 |
三、矛盾分析方法在《论持久战》中的运用展开及特点 | 第26-34页 |
(一) 《论持久战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逻辑结构 | 第26-28页 |
1. 《论持久战》的基本内容 | 第26-27页 |
2. 《论持久战》的主要逻辑结构 | 第27-28页 |
(二) 矛盾分析方法在《论持久战》中的运用展开 | 第28-32页 |
1. 从时间、地域和性质来分析战争矛盾诸方面的特殊性 | 第28-29页 |
2. 中日战争的矛盾特殊规律性 | 第29页 |
3. 坚持统一战线推动敌我双方力量矛盾转化 | 第29-30页 |
4. 基于各阶段的矛盾特点分析提出抗日战争的“三阶段” | 第30-31页 |
5. 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确立兵民是胜利之本 | 第31-32页 |
(三) 《论持久战》中矛盾分析方法运用的主要特点 | 第32-34页 |
1. 时代的实践性 | 第32页 |
2. 原则的灵活性 | 第32-33页 |
3. 科学的预见性 | 第33-34页 |
四、《论持久战》中矛盾分析方法的当代价值 | 第34-41页 |
(一) 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国际问题 | 第34-36页 |
1. 充分认识当前国际问题的矛盾特殊性 | 第34-35页 |
2. 充分认识当前国际矛盾转化过程的持久性 | 第35-36页 |
(二) 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国内问题 | 第36-41页 |
1. 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是一场“持久战” | 第36页 |
2. 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矛盾解决充满信心 | 第36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注释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9页 |
发表论文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