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9-14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9-11页 |
1.2.1 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存在问题 | 第11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1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1-12页 |
1.3.3 论文完成工作量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17页 |
2.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4-15页 |
2.2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5-17页 |
2.2.1 区域构造位置 | 第15页 |
2.2.2 区域地层分区 | 第15-17页 |
第3章 地层剖面描述 | 第17-33页 |
3.1 大方县高枧岔河实测地层剖面(A) | 第18-21页 |
3.2 响水县乡菁口实测地层剖面(B) | 第21-24页 |
3.3 大方县羊场高家庄实测地层剖面(C) | 第24-26页 |
3.4 黔西县沙窝实测地层剖面(D) | 第26-29页 |
3.5 黔西县五里芝坝实测地层剖面(E) | 第29-31页 |
3.6 大方县核桃坝子观测剖面(F) | 第31-33页 |
第4章 岩石地层划分对比 | 第33-45页 |
4.1 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| 第33页 |
4.2 岩石地层划分沿革及划分方案 | 第33-45页 |
4.2.1 关岭组 | 第34-38页 |
4.2.2 杨柳井组 | 第38-40页 |
4.2.3 改茶组 | 第40-42页 |
4.2.4 二桥组 | 第42-45页 |
第5章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| 第45-50页 |
5.1 生物地层 | 第45-48页 |
5.1.1 双壳Indosinion—Permophorus组合带 | 第45-46页 |
5.1.2 双壳Myophria (Costatoria) goldfussi-Halobia rugosoides组合带 | 第46-48页 |
5.2 年代地层归属的讨论 | 第48-50页 |
第6章 沉积相分析 | 第50-63页 |
6.1 沉积相划分方案 | 第50-51页 |
6.2 河流沉积相 | 第51-55页 |
6.2.1 辫状河亚相 | 第51-53页 |
6.2.2 曲流河亚相 | 第53-55页 |
6.3 碳酸盐台地沉积相 | 第55-61页 |
6.3.1 开阔台地亚相 | 第55-57页 |
6.3.2 蒸发台地亚相 | 第57-59页 |
6.3.3 局限台地亚相 | 第59-60页 |
6.3.4 台地边缘浅滩亚相 | 第60-61页 |
6.4 沉积相模式 | 第61-63页 |
结论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