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输配电工程、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--线路及杆塔论文

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统计特征及预测评估方法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1章 绪论第16-28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2 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的电晕及无线电干扰特性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输电线路电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第17-19页
    1.3 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预测方法和统计特性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预测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统计特性第21-24页
    1.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4-25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-28页
第2章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试验电晕笼与长期观测站第28-46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8页
    2.2 电晕笼测量无线电干扰的原理及构造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激发函数基本原理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电晕笼无线电干扰测试系统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电晕笼测量无线电干扰的方法第33-34页
    2.3 无线电干扰长期观测站第34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选址考虑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测量系统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数据存储及查询系统第43-4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3章 无线电干扰实测结果的离群值处理第46-57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6-47页
    3.2 假设正态条件下的离群值处理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Grubbs检验法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Robust Z检验法第49-50页
    3.3 假设非正态条件下的离群值处理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Walsh检验法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有界β(g,h)分布法第51-54页
    3.4 大样本条件下离群值处理方法的比较第54-5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5-57页
第4章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好天气无线电干扰统计特征第57-82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7-58页
    4.2 数据正态性检验第58-61页
    4.3 长期观测站好天气统计结果第61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分月度统计结果分析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全年数据统计结果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 4.4 好天气无线电干扰与气象参数的关系第6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参数及分析方法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与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与温度的相关关系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与风速的相关关系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与空气密度的相关关系第79-80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80-82页
第5章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坏天气无线电干扰统计特征第82-108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2-84页
    5.2 长期观测站雨天无线电干扰统计结果第84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河南焦作站统计结果第84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湖北钟祥站统计结果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安徽巢湖站统计结果第89-92页
    5.3 坏天气无线电干扰统计特征第92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雾条件下无线电干扰统计特征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霾条件下无线电干扰统计特征第95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降雨条件下无线电干扰统计特征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降雪条件下无线电干扰统计特征第102-106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06-108页
第6章 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无线电干扰预测和评估第108-128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08页
    6.2 大雨条件下无线电干扰的预测方法第108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电晕笼获得激发函数的原理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数据实测与回归第109-11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激发函数的可行性讨论第113-118页
    6.3 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无线电干扰的预测和评估第118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好天气条件下无线电干扰的预测和评估第118-12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坏天气下无线电干扰的预测和评估第125-126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26-128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-131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128-130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130-131页
参考文献第131-13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9-140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40-141页
致谢第141-142页
作者简介第142页

论文共1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网络技术多样性和网络结构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实际汇率变动对两岸制造业贸易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