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6-4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2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6-44页 |
1.2.1 植物防御及其分类 | 第26-35页 |
1.2.2 植物防御的驱动因素 | 第35-41页 |
1.2.3 植物防御特性纬度变化格局研究进展 | 第41-43页 |
1.2.4 问题与展望 | 第43-44页 |
1.3 研究目的、意义和内容 | 第44-46页 |
1.3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44-45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45-46页 |
1.4 重点解决的总问题 | 第46-47页 |
1.5 技术路线图 | 第47-48页 |
第二章 栓皮栎化学防御特性的纬度变化格局Ⅰ——酚类次生产物 | 第48-101页 |
2.1 引言 | 第48-50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0-60页 |
2.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50页 |
2.2.2 研究对象 | 第50页 |
2.2.3 栓皮栎天然种群样品采集 | 第50-55页 |
2.2.4 总酚和缩合单宁的测定 | 第55-58页 |
2.2.5 总黄酮的测定 | 第58-59页 |
2.2.6 数据分析 | 第59-60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0-96页 |
2.3.1 酚类物质在植物各器官的分配 | 第60-73页 |
2.3.2 酚类物质的纬度变化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 | 第73-91页 |
2.3.4 酚类物质在生长季不同时期的变化 | 第91-96页 |
2.4 讨论与小结 | 第96-101页 |
2.4.1 酚类化学防御物质在栓皮栎各器官的分配 | 第96页 |
2.4.2 化学防御特性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 | 第96-97页 |
2.4.3 化学防御特性的纬度变化格局 | 第97-98页 |
2.4.4 化学防御特性的季节变化动态 | 第98-99页 |
2.4.5 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第三章 栓皮栎化学防御特性的纬度变化格局Ⅱ——挥发性组分分析及对机械损伤的响应 | 第101-124页 |
3.1 引言 | 第101-102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02-104页 |
3.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02页 |
3.2.2 研究对象 | 第102-103页 |
3.2.3 采样方法 | 第103页 |
3.2.4 GC-MS检测装置及分析条件 | 第103-104页 |
3.2.5 数据分析 | 第104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04-119页 |
3.3.1 栓皮栎枝叶机械损伤前后挥发物主要组成成分比较 | 第104-116页 |
3.3.2 各地理区域栓皮栎枝叶VOCs组分和相对含量比较及随纬度变化格局 | 第116-119页 |
3.4 讨论与小结 | 第119-124页 |
3.4.1 栓皮栎VOCs成分研究 | 第119-121页 |
3.4.2 机械损伤对栓皮栎VOCs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| 第121-122页 |
3.4.3 栓皮栎VOCs成分及相对含量对纬度变化格局 | 第122页 |
3.4.4 小结 | 第122-124页 |
第四章 栓皮栎物理防御特性的纬度变化格局 | 第124-135页 |
4.1 引言 | 第124-125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25-127页 |
4.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25页 |
4.2.2 研究材料 | 第125页 |
4.2.3 样品采集 | 第125页 |
4.2.4 纤维素、半纤维素、木质素等含量的测定 | 第125-126页 |
4.2.5 叶干物质含量(LDMC)的测定 | 第126-127页 |
4.2.6 数据分析 | 第127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27-132页 |
4.3.1 物理防御特性纬度变化格局 | 第127-129页 |
4.3.2 栓皮栎叶片物理防御与化学防御的关系 | 第129-132页 |
4.4 讨论与小结 | 第132-135页 |
4.4.1 物理防御特性纬度变化格局 | 第132-133页 |
4.4.2 栓皮栎叶片物理防御与化学防御间的权衡关系 | 第133-134页 |
4.4.3 小结 | 第134-135页 |
第五章 不同地理种群栓皮栎虫食特征 | 第135-146页 |
5.1 引言 | 第135-136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36-138页 |
5.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36页 |
5.2.2 研究对象 | 第136页 |
5.2.3 虫食作用的测定 | 第136-138页 |
5.2.4 数据分析 | 第138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38-143页 |
5.3.1 叶片虫食的纬向地理分布格局 | 第138-141页 |
5.3.2 不同地理区域成年树、幼树虫食结构比较 | 第141-142页 |
5.3.3 叶片虫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| 第142-143页 |
5.4 讨论与小结 | 第143-146页 |
5.4.1 讨论 | 第143-145页 |
5.4.2 小结 | 第145-146页 |
第六章 不同地理种群栓皮栎防御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| 第146-166页 |
6.1 引言 | 第146-147页 |
6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47-149页 |
6.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47页 |
6.2.2 研究对象 | 第147页 |
6.2.3 植食作用的测定 | 第147页 |
6.2.4 气象因子的获取和计算 | 第147-148页 |
6.2.5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| 第148页 |
6.2.6 数据分析 | 第148-149页 |
6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49-163页 |
6.3.1 不同地理种群栓皮栎防御特性与虫食作用的关系 | 第149-153页 |
6.3.2 不同地理种群栓皮栎防御特性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 | 第153-157页 |
6.3.3 不同地理种群栓皮栎防御特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 | 第157-160页 |
6.3.4 防御特性与环境变量的冗余分析 | 第160-163页 |
6.4 讨论与小结 | 第163-166页 |
6.4.1 讨论 | 第163-165页 |
6.4.2 小结 | 第165-166页 |
第七章 不同地理种源栓皮栎幼苗防御特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| 第166-202页 |
7.1 引言 | 第166-167页 |
7.2 材料与方法 | 第167-171页 |
7.2.1 研究材料 | 第167-168页 |
7.2.2 实验设计 | 第168-169页 |
7.2.3 总酚、单宁、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| 第169页 |
7.2.4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| 第169-170页 |
7.2.5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| 第170页 |
7.2.6 叶绿素相对含量(SPAD值)的测定 | 第170页 |
7.2.7 株高、地径、比叶面积、根冠比以等指标的测定 | 第170-171页 |
7.2.8 相对生长速率的计算 | 第171页 |
7.2.9 数据分析 | 第171页 |
7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71-198页 |
7.3.1 不同N、P水平下生长和防御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| 第171-174页 |
7.3.2 不同N、P水平下各种源栓皮栎化学防御特性比较 | 第174-178页 |
7.3.3 不同N、P水平下各种源栓皮栎光合生理特性比较 | 第178-182页 |
7.3.4 不同N、P水平下各种源栓皮栎幼苗生长及生物量比较 | 第182-186页 |
7.3.5 不同N、P水平下各种源栓皮栎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比较 | 第186-188页 |
7.3.6 栓皮栎幼苗化学防御与营养/生长的关系 | 第188-196页 |
7.3.7 栓皮栎幼苗化学防御的纬度特征及其与种源地气候因子的关系 | 第196-198页 |
7.4 讨论与小结 | 第198-202页 |
7.4.1 不同氮、磷水平对栓皮栎幼苗防御特性的影响 | 第198-199页 |
7.4.2 栓皮栎幼苗生长与防御之间的权衡关系 | 第199-200页 |
7.4.3 栓皮栎幼苗化学防御与种源地纬度及气候因子的关系 | 第200-201页 |
7.4.4 小结 | 第201-202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202-206页 |
8.1 结论 | 第202-203页 |
8.2 展望 | 第203-2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6-228页 |
附录 | 第228-279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279-281页 |
致谢 | 第2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