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舞蹈论文--中国舞蹈、舞剧论文--各种舞蹈论文--古典舞蹈论文

吴地西施舞蹈“响屐舞”的历史流变与当代价值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选题缘起第8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8-11页
    1.3 选题意义与创新之处第11-12页
    1.4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2-14页
第二章 吴地西施舞蹈的产生背景第14-23页
    2.1 古吴地人文环境中的舞蹈特征第14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吴地图腾崇拜中的舞姿形态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吴地生产劳作方式中的动作形态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吴地桑蚕工艺中的服饰文化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吴地鞋履文化中的木屐元素第18-19页
    2.2 西施与“响屐舞”的关系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西施是“响屐舞”诞生的基础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“响屐舞”是丰润西施人物的关键第20-23页
第三章 西施舞蹈“响屐舞”在历史中的流变第23-32页
    3.1 先秦--两汉:“响屐舞”的发展前期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先秦时期诸子著作中的西施形象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两汉时期吴越文学中西施舞蹈的雏形第24-25页
    3.2 魏晋--唐宋:“响屐舞”的发展中期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独具的舞蹈风格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唐宋诗词文学中多样的舞蹈姿态第26-28页
    3.3 明--清:“响屐舞”的发展后期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明代艺术作品中西施人物的多元塑造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清代戏曲文学中西施人物的单一特征第30-32页
第四章 西施“响屐舞”在当代舞台中的呈现第32-43页
    4.1 当代舞台艺术作品中“响屐舞”动作特点之分析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舞剧中“响屐舞”的动作特点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昆剧中“响屐舞”的动作特点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歌剧中“响屐舞”的动作特点第34-35页
    4.2 当代舞台中“响屐舞”与“踢踏舞”舞蹈特征之比较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与国内“踢踏舞”的舞蹈风格之比较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与国外“踢踏舞”的表演风格之比较第38-43页
第五章 吴地西施“响屐舞”的当代价值第43-50页
    5.1“响屐舞”在当代的价值体现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西施人物在舞台艺术作品中的美学价值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复现“响屐舞”顺应了传统文化保护的时代需求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“响屐舞”的表演风格符合国内外舞蹈界的审美需求第45-46页
    5.2 对“响屐舞”发展路径之思考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探索“汉唐古典舞”的教学模式使之得以发展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用新的创作方式赋予“响屐舞”新的舞台生命第47-50页
第六章 结语第50-52页
附录第52-54页
致谢第54-55页
参考文献第55-61页
附录: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奖情况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TAT4正向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
下一篇:E3泛素连接酶TRIM40负向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及其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