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0页 |
1.2.1 风电光伏直流微源 | 第13-16页 |
1.2.2 多输入直流变换器 | 第16-17页 |
1.2.3 楼宇直流微网ADR | 第17-19页 |
1.2.4 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1.3 楼宇直流微网构造与能效优化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 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21-24页 |
第2章 软磁材料SRG风电直流微源建模与能效优化 | 第24-53页 |
2.1 引言 | 第24页 |
2.2 工作原理与数学建模 | 第24-30页 |
2.2.1 风力发电机中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 | 第24-26页 |
2.2.2 工作原理 | 第26-28页 |
2.2.3 数学建模 | 第28-30页 |
2.3 SRG本体能效优化 | 第30-34页 |
2.3.1 SRG输出功率和损耗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3.2 功率变换器复合控制 | 第32-34页 |
2.4 分段非线性SRG风电微源能效优化控制 | 第34-41页 |
2.4.1 自适应最大风能追踪 | 第34-37页 |
2.4.2 全区升压励磁低风速段发电能效优化 | 第37-39页 |
2.4.3 Z源功率变换器超低风速段能效优化 | 第39-41页 |
2.5 实验验证 | 第41-5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3章 禁带宽度光伏直流微源建模与能效优化 | 第53-81页 |
3.1 引言 | 第53页 |
3.2 工作原理与数学模型 | 第53-57页 |
3.2.1 工作原理 | 第53-54页 |
3.2.2 数学模型 | 第54页 |
3.2.3 禁带宽度太阳能电池动态建模 | 第54-57页 |
3.3 光伏直流微源建模与能效优化 | 第57-65页 |
3.3.1 单太阳能电池MPPT能效优化 | 第57-59页 |
3.3.2 光伏阵列变步长MPPT能效优化 | 第59-65页 |
3.4 改进PSO分步MPPT微源能效优化 | 第65-72页 |
3.4.1 PSO基本原理 | 第66-67页 |
3.4.2 改进PSO变步长MPPT算法设计 | 第67-71页 |
3.4.3 独立控制MPPT太阳能光伏微源能效优化 | 第71-72页 |
3.5 实验验证 | 第72-8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4章 楼宇直流微网母线电压分级控制与能源管理 | 第81-101页 |
4.1 引言 | 第81页 |
4.2 新型多输入直流变换器拓扑优化 | 第81-92页 |
4.2.1 单电感双输入Buck-Boost变换器 | 第81-85页 |
4.2.2 拓扑推演-新型单电感多输入直流变换器 | 第85-87页 |
4.2.3 有源钳位软开关的多输入直流变换器效率提高 | 第87-92页 |
4.3 母线电压分级控制和能量管理 | 第92-96页 |
4.4 实验验证 | 第96-10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5章 楼宇直流微网ADR问题与负荷调度优化 | 第101-122页 |
5.1 引言 | 第101-102页 |
5.2 楼宇负荷建模及ADR问题求解 | 第102-108页 |
5.2.1 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及自动需求响应技术 | 第102-103页 |
5.2.2 楼宇负荷建模 | 第103-107页 |
5.2.3 ADR问题求解和优化模型 | 第107-108页 |
5.3 改进分子动理论优化算法及楼宇负荷调度优化 | 第108-111页 |
5.3.1 分子动理论优化算法 | 第108-110页 |
5.3.2 改进分子动理论优化算法与楼宇负荷调度优化 | 第110-111页 |
5.4 实验验证 | 第111-12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2-125页 |
6.1 总结 | 第122-123页 |
6.2 展望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4页 |
致谢 | 第134-135页 |
个人简历、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135-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