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8页 |
1.1 绣球菌概述 | 第13页 |
1.1.1 绣球菌的生物活性成分 | 第13页 |
1.1.2 绣球菌的药理学活性 | 第13页 |
1.2 微生物发酵工程 | 第13-15页 |
1.2.1 诱变选育 | 第13-14页 |
1.2.2 微生物发酵优化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 神经退行性疾病 | 第15-17页 |
1.3.1 神经元损伤模型 | 第16页 |
1.3.2 细胞凋亡机制 | 第16-17页 |
1.4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绣球菌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与摇瓶培养基优化 | 第18-31页 |
2.1 引言 | 第18页 |
2.2 材料与仪器 | 第18-19页 |
2.2.1 菌株 | 第18页 |
2.2.2 仪器设备 | 第18-19页 |
2.2.3 试剂 | 第19页 |
2.2.4 培养基 | 第19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19-23页 |
2.3.1 培养方法 | 第19页 |
2.3.2 诱变选育与目的菌株的筛选 | 第19-20页 |
2.3.3 有效成分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 | 第20页 |
2.3.4 满意度函数的建立 | 第20-21页 |
2.3.5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21-23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3-29页 |
2.4.1 诱变选育 | 第23页 |
2.4.2 绣球菌高产菌株培养基优化 | 第23-2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绣球菌高产菌株SC031胞内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初步结构分析 | 第31-40页 |
3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3.2 材料与仪器 | 第32页 |
3.2.1 菌株 | 第32页 |
3.2.2 仪器设备 | 第32页 |
3.2.3 试剂 | 第32页 |
3.2.4 培养基 | 第32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32-34页 |
3.3.1 SC031菌丝体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3.3.2 SC031胞内粗多糖的制备 | 第33页 |
3.3.3 SC031胞内多糖的纯化 | 第33页 |
3.3.4 SCWE粒径和分子量的测定 | 第33页 |
3.3.5 SCWE的单糖组分分析 | 第33页 |
3.3.6 SCWE紫外光谱检测 | 第33-34页 |
3.3.7 SCWE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4页 |
3.3.8 SCWE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| 第34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9页 |
3.4.1 SC031胞内多糖的DEAE?52纤维素柱层析 | 第34-36页 |
3.4.3 SC031胞内多糖的Sephadex G100柱层析 | 第36页 |
3.4.4 SCWE分子量粒径及单糖组成分析 | 第36页 |
3.4.5 SCWE紫外光谱检测 | 第36-37页 |
3.4.6 SCWE的FTIR光谱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4.7 SCWE的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 | 第38-3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绣球菌纯化多糖神经保护活性及相关机制 | 第40-50页 |
4.1 引言 | 第40页 |
4.2 材料与仪器 | 第40-41页 |
4.2.1 主要仪器 | 第40页 |
4.2.2 试剂 | 第40-41页 |
4.2.3 实验细胞 | 第41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1-43页 |
4.3.1 PC12细胞的培养 | 第41页 |
4.3.2 细胞活性测定 | 第41页 |
4.3.3 细胞凋亡形态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3.4 活性氧簇(ROS)活性测定 | 第42页 |
4.3.5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分析 | 第42页 |
4.3.6 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测定 | 第42页 |
4.3.7 Western blotting技术 | 第42-43页 |
4.3.8 统计学方法 | 第43页 |
4.4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8页 |
4.4.1 SCWEA和SCWEB对L-谷氨酸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4.2 SCWEA和SCWEB对L-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内钙离子内流及ROS浓度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4.3 SCWEA和SCWEB对L-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4.4.4 SCWEA和SCWEB对L-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中Akt和GSK表达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五章 全文研究成果与展望 | 第50-52页 |
5.1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50-51页 |
5.2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