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生能馈装置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中的优化配置研究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引言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2页 |
1.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 再生制动电能吸收装置技术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方式 | 第13页 |
1.2.2 再生制动电能吸收装置主要类型 | 第13-16页 |
1.3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介绍 | 第16-18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2 牵引整流机组及再生能馈装置 | 第19-31页 |
2.1 极管牵引整流机组 | 第19-24页 |
2.1.1 12脉波二极管牵引整流机组 | 第19-20页 |
2.1.2 24脉波整流机组 | 第20-21页 |
2.1.3 极管牵引整流机组输出特性 | 第21-24页 |
2.2 再生能馈装置 | 第24-29页 |
2.2.1 系统构成 | 第25页 |
2.2.2 工作原理 | 第25-27页 |
2.2.3 再生能馈装置输出特性 | 第27-2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牵引计算 | 第31-37页 |
3.1 车辆受力及特性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1.1 车辆编组与车重 | 第31页 |
3.1.2 车辆运行受力 | 第31-32页 |
3.1.3 车辆牵引特性 | 第32-33页 |
3.1.4 车辆制动特性 | 第33页 |
3.2 车辆牵引策略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1 最快速度策略 | 第33-34页 |
3.2.2 最经济策略 | 第34页 |
3.2.3 想策略 | 第34页 |
3.3 列车运行计算 | 第34-35页 |
3.3.1 列车运行受力计算 | 第34-35页 |
3.3.2 列车运行速度和位置计算 | 第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4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供电计算及仿真 | 第37-63页 |
4.1 车辆电气模型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 再生能馈装置模型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3 直流牵引供电网络模型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3.1 牵引整流机组模型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3.2 牵引网模型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4 直流牵引供电计算方法 | 第41-43页 |
4.5 仿真计算 | 第43-61页 |
4.5.1 仿真计算的目的 | 第43页 |
4.5.2 仿真计算的方法 | 第43-45页 |
4.5.3 仿真计算的结果 | 第45-6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5 再生能馈装置优化配置 | 第63-81页 |
5.1 牵引变电所结构 | 第63页 |
5.2 牵引变电所设置 | 第63-64页 |
5.3 再生能馈装置配置方案 | 第64-66页 |
5.4 优化配置方案 | 第66-69页 |
5.4.1 再生能馈装置设备容量选择方法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4.2 极管牵引整流机组设备容量选择方法 | 第68-69页 |
5.5 优化配置方案的工程验证 | 第69-7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6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81页 |
6.2 今后的工作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附录 | 第87-93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3-97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