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12-28页 |
| 第一节 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| 第二节 何为“产业组织”? | 第16-20页 |
| 第三节 选题意义 | 第20-22页 |
| 第四节 结构、文献及其他 | 第22-28页 |
| 一 论文结构 | 第22-24页 |
| 二 文献介绍 | 第24-26页 |
| 三 几点说明 | 第26-28页 |
| 第二章 产业组织思想的起源 | 第28-52页 |
| 第一节 重商主义体系 | 第28-38页 |
| 一 背景 | 第29-30页 |
| 二 人员特征及其构成 | 第30-33页 |
| 三 主要内容 | 第33-38页 |
| 第二节 政治思想家的思考:霍布斯、洛克和休谟 | 第38-47页 |
| 一 托马斯·霍布斯 | 第39-40页 |
| 二 约翰·洛克 | 第40-41页 |
| 三 大卫·休谟 | 第41-47页 |
|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:关于产业组织思想的独立思考 | 第47-52页 |
| 第三章 古典经济学派的产业组织思想 | 第52-80页 |
| 第一节 亚当·斯密的产业组织思想 | 第52-67页 |
| 一 方法论基础 | 第52-55页 |
| 二 市场组织 | 第55-59页 |
| 三 分工理论 | 第59-63页 |
| 四 价格理论 | 第63-65页 |
| 五 政府与产业组织 | 第65-67页 |
| 第二节 李嘉图的产业组织思想 | 第67-74页 |
| 一 核心学说 | 第67-70页 |
| 二 级差地租 | 第70-71页 |
| 三 比较优势 | 第71-73页 |
| 四 萨伊定律 | 第73-74页 |
| 第三节 从亚当·斯密到李嘉图:继承与发展 | 第74-80页 |
| 第四章 “边际革命”后的产业组织思想 | 第80-118页 |
| 第一节 马歇尔的产业组织思想 | 第80-94页 |
| 一 市场与均衡 | 第82-85页 |
| 二 厂商理论 | 第85-90页 |
| 三 生产及长期竞争性供给 | 第90-92页 |
| 四 垄断与联合 | 第92-93页 |
| 五 国际贸易 | 第93-94页 |
| 第二节 “凯恩斯学派”的产业组织思想 | 第94-109页 |
| 一 凯恩斯的方法论基础 | 第96-97页 |
| 二 《货币论》的贡献 | 第97-98页 |
| 三 《就业、利息及货币通论》 | 第98-104页 |
| 四 琼·罗宾逊的产业组织思想 | 第104-109页 |
| 第三节 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:产业组织理论的诞生 | 第109-118页 |
| 第五章 结语 | 第118-136页 |
| 第一节 产业组织思想的制度环境 | 第118-122页 |
| 第二节 产业组织思想的演进 | 第122-126页 |
| 第三节 产业组织演进的动力 | 第126-128页 |
| 第四节 产业组织发展的趋势 | 第128-133页 |
| 余论 | 第133-136页 |
| 参考书目 | 第136-148页 |
| 一 英文部分 | 第136-143页 |
| (一) 英文专著 | 第136-140页 |
| (二) 英文论文 | 第140-143页 |
| 二 中文部分 | 第143-148页 |
| (一) 中文专著 | 第143-145页 |
| (二) 中文论文 | 第145-148页 |
| 后记 | 第148-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