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大气科学(气象学)论文--气象基本要素、大气现象论文--水汽、凝结和降水论文--降水论文

长江中下游持续性强降水事件多尺度特征研究

中文摘要第4-7页
英文摘要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42页
    1.1 持续性强降水事件简介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有利环流形势分析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低纬系统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纬系统第15页
    1.3 有利环流形势的建立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副高西伸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南亚高压东伸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阻塞高压建立过程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天气尺度系统第18-19页
    1.4 季节内振荡传播机制研究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季节内振荡简介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印度洋以及太平洋季节内振荡北传机制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西北太平洋西北传机制第24页
    1.5 其他机理研究第24-25页
    1.6 存在问题第25-27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7-42页
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第42-52页
    2.1 数据介绍第42-43页
    2.2 分析方法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小波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时间序列滤波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超前滞后回归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涡度诊断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WRF模式介绍第47-49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49-52页
第三章 两次持续性强降水事件(PHR)环流形势及多尺度特征对比第52-78页
    3.1 降水基本特征及有利环流形势分析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降水基本特征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有利环流形势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垂直结构第54-57页
    3.2 降水多尺度特征第57页
    3.3 60天以上尺度扰动环流第57-59页
    3.4 30-60天和10-30天扰动环流演变及贡献第5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1982年个例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1998年个例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传播特征对比第67-71页
    3.5 总结与讨论第71-74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74-78页
第四章 高低纬度不同尺度扰动对PHR事件的作用第78-94页
    4.1 试验设计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模式参数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模拟思路第79页
    4.2 控制试验模拟检验第79-81页
    4.3 不同尺度扰动对降水的影响概况第81-83页
    4.4 高低纬度不同尺度扰动贡献第83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1982年个例分析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1998年个例分析第86-91页
    4.5 总结与讨论第91-93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3-94页
第五章 西北太平洋30-60天季节内振荡传播机制对比分析第94-118页
    5.1 简介第94页
    5.2 西北太平洋环流-对流异常親合系统传播特征第94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1982年个例第94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1998年个例第98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两次个例西北太平洋环流异常关键特征与异同第102-103页
    5.3 西北太平洋850hPa涡度异常演变多尺度相互作用机制第103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前人研究结果简介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方法介绍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1982年个例分析第104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1998年个例分析第10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对比与小结第111-113页
    5.4 30-60天海温异常对涡度异常演变的影响第113-115页
    5.5 总结与讨论第115-116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16-118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-126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第118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两次持续性强降水事件(PHR)环流形势及多尺度特征对比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高低纬度不同尺度扰动对PHR事件的作用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西北太平洋30-60天季节内振荡传播机制对比分析第120-121页
    6.2 主要贡献第121页
    6.3 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展望第121-12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25-126页
参与课题第126页
学术交流第126页
发表文章第126-128页
致谢第128-129页

论文共12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叶下珠提取物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及IL-13/miR-21/Smad7信号通路的干预机制研究
下一篇:桂枝汤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