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无线通信论文

超便携式软件无线电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缩略词表第15-16页
主要数学符号表第16-1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页
    1.2 研究内容与贡献第17-18页
    1.3 论文结构与安排第18-20页
第二章 软件无线电技术第20-26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0页
    2.2 软件无线电的定义与体系结构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软件无线电的定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第21-22页
    2.3 软件无线电的理论基础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信号采样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数字信号处理第23-24页
    2.4 软件无线电平台介绍第24-25页
    2.5 小结第25-26页
第三章 超便携式软件无线电平台电路需求与分析第26-3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6页
    3.2 应用场景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无线通信系统验证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无人机无线通信链路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第27页
    3.3 功能需求与分析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数字信号处理需求与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射频电路需求与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控制传输模块需求与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电源模块需求与分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时钟模块需求与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接口需求与分析第31页
    3.4 性能需求与分析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射频电路性能指标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电源性能指标第33-34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34-35页
第四章 超便携式软件无线电平台电路方案设计第35-4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5页
    4.2 平台结构设计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外观设计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系统框图第35-37页
    4.3 子模块方案设计第3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设计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射频电路方案设计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控制传输模块设计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电源模块设计第46-48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48-49页
第五章 超便携式软件无线电平台电路实现第49-6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49页
    5.2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ZYNQ供电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ZYNQ配置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ZYNQ I/O第53-55页
    5.3 射频电路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捷变收发器AD9361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功率放大器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低噪声放大器第57-58页
    5.4 控制传输模块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以太网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整板复位控制第61页
    5.5 电源模块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功耗统计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电源架构设计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供电时序与上电复位第62-63页
    5.6 PCB设计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PCB布局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层叠结构与布线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散热设计第65-66页
    5.7 小结第66-67页
第六章 功能验证与性能测试第67-78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67页
    6.2 测试环境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硬件测试平台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软件测试工具第68-69页
    6.3 单元测试第69-7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电源测试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数字处理ZYNQ测试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发射功率与OIP3测试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本振与镜像抑制测试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接收性能测试第75-77页
    6.4 小结第77-78页
第七章 结束语第78-80页
    7.1 论文总结与贡献第78页
    7.2 下一步研究建议第78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3页
个人简历第83-8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4-85页
学位论文答辩后勘误修订说明表第85-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众筹平台的搜索引擎优化方法研究
下一篇:人工智能交换与服务标准IEEE1232研究及其故障推理机工程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