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英文缩写检索 | 第11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37页 |
1.1、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| 第17-19页 |
1.1.1、中性粒细胞骨髓内的分化与成熟 | 第17页 |
1.1.2、中性粒细胞的骨髓动员 | 第17-18页 |
1.1.3、中性粒细胞对病原的直接清除 | 第18-19页 |
1.1.4、中性粒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协同清除病原 | 第19页 |
1.2、中性粒细胞招募 | 第19-22页 |
1.2.1、中性粒细胞跨膜迁移 | 第20页 |
1.2.2、中性粒细胞定向趋化 | 第20-22页 |
1.3、脓毒症时中性粒细胞趋功能受损 | 第22-25页 |
1.3.1、脓毒症的定义 | 第22页 |
1.3.2、脓毒症时免疫功能失调 | 第22-23页 |
1.3.3、脓毒症的免疫治疗 | 第23-24页 |
1.3.4、脓毒症时感染难以控制 | 第24-25页 |
1.3.5、脓毒症时中性粒细胞向病原部位趋化能力减弱 | 第25页 |
1.4、细菌内毒素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控 | 第25-28页 |
1.4.1、细菌内毒素 | 第25-26页 |
1.4.2、细菌内毒素促进中性粒细胞ROS生成 | 第26-27页 |
1.4.3、细菌内毒素促进中性粒细胞粘附 | 第27页 |
1.4.4、细菌内毒素促进中性粒细胞脱颗粒 | 第27页 |
1.4.5、细菌内毒素使中性粒细胞趋化方向性受损 | 第27-28页 |
1.5、胞外ATP与中性粒细胞趋化 | 第28-30页 |
1.5.1、胞外ATP通过P2受体家族活化免疫细胞 | 第28-29页 |
1.5.2、胞外ATP对中性粒细胞活化的调控 | 第29页 |
1.5.3、中性粒细胞自分泌ATP对趋化的调控 | 第29-30页 |
1.6、P2X1受体与中性粒细胞趋化 | 第30-31页 |
1.6.1、P2X1受体功能及分布 | 第30页 |
1.6.2、P2X1受体对中性粒细胞趋化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1.7、Ca~(2+)动员与中性粒细胞趋化 | 第31-33页 |
1.7.1、中性粒细胞Ca~(2+)动员 | 第31-32页 |
1.7.2、内质网Ca~(2+)释放途径 | 第32页 |
1.7.3、Ca~(2+)内流途径 | 第32-33页 |
1.7.4、Ca~(2+)动员对中性粒细胞趋化的影响 | 第33页 |
1.8、中性粒细胞趋化时发生极性化 | 第33-35页 |
1.8.1、中性粒细胞极性化的概念 | 第33-34页 |
1.8.2、中性粒细胞极性化的调控 | 第34页 |
1.8.3、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对中性粒细胞极性化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1.9、本研究的目的、方法、实验设计和意义 | 第35-37页 |
1.9.1、研究目的: | 第35页 |
1.9.2、研究方法 | 第35页 |
1.9.3、实验设计 | 第35页 |
1.9.4、研究意义 | 第35-37页 |
第二章、脓毒症时中性粒细胞趋化受损 | 第37-52页 |
2.1、引言 | 第37-38页 |
2.2、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38-40页 |
2.2.1、实验仪器 | 第38页 |
2.2.2、实验耗材 | 第38-39页 |
2.2.3、实验耗材 | 第39-40页 |
2.3、实验方法 | 第40-43页 |
2.3.1、E.coli培养 | 第40页 |
2.3.2、生存率 | 第40-41页 |
2.3.3、腹腔灌洗液及血液E.coli计数及鉴定 | 第41页 |
2.3.4、收集小鼠肝、肺组织 | 第41页 |
2.3.5、病理苏木精伊红(hematoxylin eosin,H&E)染色 | 第41页 |
2.3.6、细胞因子测定 | 第41-42页 |
2.3.7、丙二醛(malondialdehyde,MDA)测定 | 第42页 |
2.3.8、中性粒细胞分离 | 第42页 |
2.3.9、总RNA抽提与质检 | 第42-43页 |
2.3.10、基因芯片检测及验证 | 第43页 |
2.3.11、统计分析 | 第43页 |
2.4、实验结果 | 第43-49页 |
2.4.1、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趋化受损、清除感染能力下降 | 第43-45页 |
2.4.2、脓毒症小鼠肝、肺炎症反应明显 | 第45-46页 |
2.4.3、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转录组基因芯片分析 | 第46-48页 |
2.4.4、细菌LPS对小鼠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2.5、讨论 | 第49-52页 |
第三章、细菌内毒素通过激活自分泌ATP/P2X1/Ca~(2+)信号通路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 | 第52-75页 |
3.1、引言 | 第52-53页 |
3.2、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53-56页 |
3.2.1、实验仪器 | 第53-54页 |
3.2.2、实验耗材 | 第54页 |
3.2.3、实验试剂 | 第54-56页 |
3.3、实验方法 | 第56-59页 |
3.3.1、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离及干预 | 第56页 |
3.3.2、琼脂糖趋化实验 | 第56-57页 |
3.3.3、中性粒细胞胞膜趋化因子表达 | 第57页 |
3.3.4、中性粒细胞凋亡 | 第57页 |
3.3.5、ATP释放 | 第57页 |
3.3.6、Western Blot | 第57-58页 |
3.3.7、蛋白共定位 | 第58-59页 |
3.3.8、Ca~(2+)动员 | 第59页 |
3.3.10、统计分析 | 第59页 |
3.4、实验结果 | 第59-72页 |
3.4.1、细菌LPS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 | 第59-60页 |
3.4.2、其他脓毒症重要炎症刺激物对中性粒细胞趋化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4.3、细菌LPS对中性粒细胞胞膜趋化分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3.4.4、细菌LPS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62页 |
3.4.5、细菌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通过开放Cx43通道分泌ATP | 第62-64页 |
3.4.6、细菌LPS通过自分泌ATP对中性粒细胞趋化的抑制作用 | 第64-66页 |
3.4.7、细菌LPS通过P2X1受体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 | 第66-67页 |
3.4.8、细菌LPS通过自分泌ATP活化P2X1受体 | 第67-68页 |
3.4.9、细菌LPS通过自分泌ATP/P2X1受体通路引起持续Ca~(2+)内流 | 第68-69页 |
3.4.10、LPS通过自分泌ATP/P2X1受体通路引起的Ca~(2+)内流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 | 第69-72页 |
3.5、讨论 | 第72-75页 |
第四章、内毒素通过自分泌ATP/P2X1/Ca~(2+)信号通路调控中性粒细胞骨架蛋白异常极性化、磷酸化 | 第75-89页 |
4.1、引言 | 第75-76页 |
4.2、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76-78页 |
4.2.1、实验仪器 | 第76-77页 |
4.2.2、实验耗材 | 第77页 |
4.2.3、实验试剂 | 第77-78页 |
4.3、实验方法 | 第78-80页 |
4.3.1、琼脂糖趋化实验 | 第78页 |
4.3.2、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78页 |
4.3.3、原子力显微镜 | 第78-79页 |
4.3.4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| 第79页 |
4.3.5、HL-60细胞P2X1受体敲除及过表达 | 第79-80页 |
4.3.6、HL-60细胞分化 | 第80页 |
4.3.7、统计分析 | 第80页 |
4.4、实验结果 | 第80-86页 |
4.4.1、自分泌ATP/P2X1/Ca~(2+)信号通路对细菌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趋化时极性化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4.4.2、自分泌ATP/P2X1/Ca~(2+)信号通路对细菌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骨架蛋白肌球蛋白轻链极性化、磷酸化的影响 | 第81-83页 |
4.4.3、细菌LPS通过肌球蛋白轻链激酶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 | 第83-84页 |
4.4.4、P2X1受体敲除和过表达对细菌LPS刺激后类中性粒细胞趋化的影响 | 第84页 |
4.4.5、P2X1受体敲除和过表达对细菌LPS刺激后类中性粒细胞趋化时极性化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4.4.6、P2X1受体敲除和过表达对细菌LPS刺激后类中性粒细胞骨架蛋白MLC极性化、磷酸化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4.5、讨论 | 第86-89页 |
结论 | 第89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| 第107-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