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1. 绪论 | 第13-19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2.3 文献评述 | 第17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.2 主要内容 | 第18页 |
1.4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2. 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| 第19-25页 |
2.1 精益生产方式概述 | 第19-21页 |
2.1.1 精益生产方式定义 | 第19-20页 |
2.1.2 大批量生产与精益生产方式的对比分析 | 第20页 |
2.1.3 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优越性 | 第20-21页 |
2.2 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| 第21-25页 |
2.2.1 精益生产下成本管理方法的内涵 | 第21-22页 |
2.2.2 目标成本的规划 | 第22-23页 |
2.2.3 目标成本规划中的作业分析 | 第23-25页 |
3. S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5页 |
3.1 S公司简介 | 第25页 |
3.2 S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| 第25-29页 |
3.2.1 S公司传统成本管理体系及成本管理制度 | 第25-26页 |
3.2.2 S公司成本构成及核算方法 | 第26页 |
3.2.3 ERP系统及产品成本控制方法 | 第26-29页 |
3.3 S公司现有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| 第29-32页 |
3.3.1 现有成本的准确性存在问题 | 第29-30页 |
3.3.2 生产环节存在浪费 | 第30-31页 |
3.3.3 现有成本管理信息缺乏关联性面临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3.3.4 财务基础管理较薄弱 | 第32页 |
3.3.5 成本信息反馈问题有限 | 第32页 |
3.4 S公司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4.1 成本管理观念亟需改变 | 第32-33页 |
3.4.2 成本管理内容亟需充实 | 第33-34页 |
3.4.3 成本管理责任亟需厘清 | 第34-35页 |
4. 精益生产方式下S公司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| 第35-58页 |
4.1 S公司更新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 | 第35-37页 |
4.2 精益成本管理的经营环境和有利条件 | 第37-39页 |
4.2.1 外部环境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2.2 产品业务分析 | 第38页 |
4.2.3 实施的有利条件 | 第38-39页 |
4.3 S公司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| 第39-43页 |
4.3.1 精益成本管理体系下的构建 | 第39-40页 |
4.3.2 S公司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模式的运行 | 第40-41页 |
4.3.3 全面预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 | 第41-42页 |
4.3.4 精益生产下ERP成本管理系统设计 | 第42-43页 |
4.4 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 | 第43-54页 |
4.4.1 确定生产成本构成 | 第43-44页 |
4.4.2 作业中心和定义关键作业 | 第44-48页 |
4.4.3 确定成本动因并分配资源到作业中心 | 第48-51页 |
4.4.4 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 | 第51-52页 |
4.4.5 计算产品成本报告 | 第52-54页 |
4.5 作业成本差异分析 | 第54-58页 |
5. S公司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及效果评价 | 第58-66页 |
5.1 S公司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| 第58-63页 |
5.1.1 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精益成本管理的认识 | 第58-59页 |
5.1.2 树立和培养精益生产下员工成本管理意识 | 第59-60页 |
5.1.3 提高自动化程度,改善人机配合 | 第60-62页 |
5.1.4 从人材机多方着眼,提高生产线平衡 | 第62-63页 |
5.2 S公司精益生产方式下成本管理的效果分析 | 第63-66页 |
5.2.1 精益生产方式提升了成本信息的质量 | 第63-64页 |
5.2.2 成本评价质量得到提高 | 第64页 |
5.2.3 精益生产方式的应用解决了面临的一些问题 | 第64-66页 |
6.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6.1 结论 | 第66-67页 |
6.2 展望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