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1页 |
第一节 张岱生平概述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0-18页 |
第三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张岱的义烈观 | 第21-34页 |
第一节 义烈概念的界定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张岱义烈观的积极观点 | 第22-29页 |
1. 守节为上,殉节为中,变节为下。 | 第22-24页 |
2. 不欲以成败论英雄 | 第24-25页 |
3. 对各个阶层的义烈之士一视同仁,不受身份地位因素影响 | 第25-29页 |
第三节 张岱义烈观的消极观点 | 第29-31页 |
1. 轻视平民的生存权力 | 第29-30页 |
2. 忽视民意 | 第30页 |
3. 重"大节",轻"细行" | 第30-31页 |
第四节 张岱义烈观对自身的影响 | 第31-34页 |
1. 张岱的三次人生抉择 | 第31-32页 |
2. 张岱自身义烈的表现 | 第32-34页 |
第三章 张岱义烈观的源头与成因 | 第34-44页 |
第一节 张岱义烈观中积极观点的源头 | 第34-39页 |
1. 家族传承 | 第34-36页 |
2. 知己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 明末大势 | 第37-38页 |
4. 家乡传统 | 第38-39页 |
第二节 张岱义烈观中消极观点的成因 | 第39-44页 |
1. 张岱的遗民心态 | 第39-42页 |
2. 义烈观中消极观点的成因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张岱义烈观与同时代其他士大夫义烈观的比较 | 第44-53页 |
第一节 明清鼎革之前的义烈观源流与发展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明清鼎革之际士大夫的义烈观 | 第45-48页 |
1. 明清鼎革之际士大夫对是否应该殉国的争论 | 第45-46页 |
(1) 对于人臣是否该殉国的争论。 | 第45页 |
(2) 对未出仕之人是否应该殉国的争论。 | 第45页 |
(3) 对父母在堂者是否需要殉国的争论。 | 第45-46页 |
2. 明清鼎革之际士大夫对殉国行为的态度与评价 | 第46-48页 |
(1) 认为"死"优于"生"的士大夫 | 第46-47页 |
(2) 认为"死"不如"生"的士大夫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张岱与同时代士大夫义烈观的比较 | 第48-51页 |
1. 张岱与刘宗周 | 第49-50页 |
2. 张岱与毛奇龄 | 第50-51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53-56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5页 |
(一) 《石匮书后集》(节选) | 第61-65页 |
后记 | 第65-66页 |
(一) 致谢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