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22-23页 |
1 绪论 | 第23-49页 |
1.1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 | 第23-25页 |
1.2 协同抗癌药物的评价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3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 | 第27-45页 |
1.3.1 喜树碱类药物 | 第27-29页 |
1.3.2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的靶点 | 第29-32页 |
1.3.3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所介导的DNA损伤响应通路 | 第32-35页 |
1.3.4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与p53的关系 | 第35-39页 |
1.3.5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所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通路 | 第39-43页 |
1.3.6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相关通路 | 第43-45页 |
1.4 以DNA为靶点的抗癌类药物 | 第45-47页 |
1.5 研究思路 | 第47-48页 |
1.5.1 选题依据 | 第47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47-48页 |
1.6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48-49页 |
2 黄芩素与羟基喜树碱的协同抗癌机理研究 | 第49-84页 |
2.1 引言 | 第49页 |
2.2 实验材料和设备 | 第49-52页 |
2.2.1 细胞株 | 第49-50页 |
2.2.2 仪器 | 第50页 |
2.2.3 实验试剂 | 第50-52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52-60页 |
2.3.1 试剂配制 | 第52-53页 |
2.3.2 MTT实验 | 第53-54页 |
2.3.3 细胞形态学观察 | 第54页 |
2.3.4 细胞凋亡检测 | 第54页 |
2.3.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| 第54-55页 |
2.3.6 细胞周期检测 | 第55页 |
2.3.7 DCFH-DA测定细胞内的H_2O_2水平 | 第55页 |
2.3.8 DHE测定细胞内超氧化物阴离子水平 | 第55-56页 |
2.3.9 Western blot检测 | 第56-58页 |
2.3.10 彗星实验 | 第58-59页 |
2.3.11 拓扑异构酶Ⅰ酶活检测 | 第59页 |
2.3.12 AutoDock | 第59-60页 |
2.3.13 BGC823细胞裸鼠移植瘤实验 | 第60页 |
2.3.14 统计学分析 | 第60页 |
2.4 实验结果 | 第60-82页 |
2.4.1 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联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| 第60-63页 |
2.4.2 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联用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2.4.3 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联用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64-68页 |
2.4.4 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联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2.4.5 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联用对DNA损伤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2.4.6 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联用对活性氧的影响 | 第71-74页 |
2.4.7 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联用对TopoⅠ的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2.4.8 AutoDock预测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在TopoⅠ-DNA复合物上的结合位点 | 第76-78页 |
2.4.9 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联用对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| 第78-80页 |
2.4.10 黄芩素和羟基喜树碱联用对乳腺癌MCF7和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2.5 讨论 | 第82-83页 |
2.6 小结 | 第83-84页 |
3 槲皮素与羟基喜树碱的协同抗癌机理研究 | 第84-105页 |
3.1 引言 | 第84页 |
3.2 实验材料和设备 | 第84-85页 |
3.2.1 细胞株 | 第84页 |
3.2.2 仪器 | 第84页 |
3.2.3 实验试剂 | 第84-85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85-86页 |
3.3.1 MTT实验 | 第85页 |
3.3.2 细胞凋亡检测 | 第85页 |
3.3.3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| 第85页 |
3.3.4 细胞周期检测 | 第85页 |
3.3.5 Western blot检测 | 第85页 |
3.3.6 拓扑异构酶Ⅰ酶活检测 | 第85页 |
3.3.7 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实验 | 第85-86页 |
3.3.8 统计学分析 | 第86页 |
3.4 实验结果 | 第86-103页 |
3.4.1 槲皮素与羟基喜树碱联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| 第86-88页 |
3.4.2 槲皮素与羟基喜树碱联用对TopoⅠ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3.4.3 槲皮素与羟基喜树碱联用对DNA损伤的影响 | 第89-90页 |
3.4.4 槲皮素与羟基喜树碱联用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| 第90-94页 |
3.4.5 槲皮素与羟基喜树碱联用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94-97页 |
3.4.6 槲皮素与羟基喜树碱联用对MCF7细胞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| 第97-99页 |
3.4.7 芹菜素、木犀草、白杨素分别与羟基喜树碱联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| 第99-103页 |
3.5 讨论 | 第103-104页 |
3.6 小结 | 第104-105页 |
4 白杨素的定向改造及其衍生物的抗癌机理研究 | 第105-122页 |
4.1 引言 | 第105页 |
4.2 实验材料和设备 | 第105-106页 |
4.2.1 细胞株 | 第105页 |
4.2.2 仪器 | 第105-106页 |
4.2.3 实验试剂 | 第106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106-110页 |
4.3.1 药物合成 | 第106-109页 |
4.3.2 MTT实验 | 第109页 |
4.3.3 圆二色实验 | 第109页 |
4.3.4 细胞凋亡检测 | 第109页 |
4.3.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| 第109页 |
4.3.6 细胞周期检测 | 第109页 |
4.3.7 Western blot检测 | 第109页 |
4.3.8 拓扑异构酶Ⅰ酶活检测 | 第109页 |
4.3.9 AutoDock | 第109页 |
4.3.10 统计学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4.4 实验结果 | 第110-120页 |
4.4.1 白杨素衍生物的表征 | 第110-111页 |
4.4.2 白杨素衍生物对细胞增殖和DNA结构的影响 | 第111-113页 |
4.4.3 Ch-1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| 第113页 |
4.4.4 Ch-1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| 第113-115页 |
4.4.5 p53与Ch-1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关系 | 第115-116页 |
4.4.6 Ch-1与羟基喜树碱的协同抗癌作用 | 第116-118页 |
4.4.7 Ch-1与羟基喜树碱联用对Topo Ⅰ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118-119页 |
4.4.8 AutoDock预测Ch-1与Topo Ⅰ-DNA-HCPT复合物的结合模式 | 第119-120页 |
4.4.9 其他的白杨素衍生物与羟基喜树碱的协同抗癌作用 | 第120页 |
4.5 讨论 | 第120-121页 |
4.6 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122-124页 |
5.1 结论 | 第122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122-123页 |
5.3 展望 | 第123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3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| 第135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