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成因论文

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—新生代构造动—热转换特征及其耦合成矿效应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盆地东北部构造动-热转换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盆地东北部构造转换与成矿(藏)关系的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碎屑锆石、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热年代学的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路线第13-15页
    1.4 完成的工作量第15页
    1.5 主要研究成果认识第15-16页
    1.6 创新点第16-17页
第二章 中-新生代断裂构造与结构单元分区特征第17-28页
    2.1 构造位置与岩石地层组成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区位置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盆地基底特征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盆地盖层特征第18-21页
    2.2 盆地东北部的边缘断裂构造特征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盆地东缘断裂构造特征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盆地北缘断裂构造特征第24-25页
    2.3 盆地东北部结构单元组成第25-28页
第三章 中-新生代构造演化-改造事件的峰值年龄第28-40页
    3.1 事件年代学研究的方法思路第28-29页
    3.2 测试分析方法与样品数据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裂变径迹分析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裂变径迹样品数据第30-32页
    3.3 裂变径迹年龄解析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盆地东缘北段露头样品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盆地东缘南段露头样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盆内沉降区钻井样品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盆地北缘伊盟隆起东段露头样品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盆地东北缘火成岩样品测年数据第34-36页
    3.4 中-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峰值年龄及其地质构造响应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中-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峰值年龄序列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峰值年龄事件的地质构造属性第37-40页
第四章 中-新生代构造热事件与后期差异隆升过程第40-47页
    4.1 盆地东北部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与后期抬升冷却过程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紫金山岩体的抬升冷却过程第41-42页
    4.2 盆地东北部边缘隆起区的差异隆升特征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南北向AFT年龄剖面及其差异隆升特点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东西向AFT年龄剖面及其差异隆升特点第43-44页
    4.3 盆地东北部及相邻断陷区的差异沉降-抬升特征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盆地东北部沉降埋藏区的单井沉降史模拟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盆地北缘相邻呼和断陷的单井沉降史模拟第45-47页
第五章 中-新生代构造动-热转换特征及其耦合成(矿)藏效应第47-62页
    5.1 盆地东北部多种矿产分布与中-新生代构造动-热转换特征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多种沉积矿产的时-空分布特征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中-新生代构造演化-改造的动-热转换特征第50-52页
    5.2 烃类逸散与构造差异隆升的关系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盆地东北部次生气藏压力分布特征与构造隆升事件的关系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盆地北缘石哈拉沟-马场壕油气苗遗迹及其与构造隆升事件的关系第54-55页
    5.3 盆地东北部多种矿产耦合成(矿)藏的构造动-热参数转换特征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盆地东北部构造与成(矿)藏的事件年代学耦合关系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盆地东北部中-新生代构造动-热转换与多种矿产耦合成(矿)藏的关系第58-62页
主要结论与认识第62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7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0-71页
致谢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鄂尔多斯盆地H油田M井区长9油层综合治理技术研究
下一篇:柴达木盆地扎哈泉上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含油性测井评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