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 | 第11-21页 |
1.2.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| 第11-12页 |
1.2.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 | 第12-13页 |
1.2.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种类 | 第13-14页 |
1.2.4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件及材料 | 第14-16页 |
1.2.5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16-17页 |
1.2.6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有机废水的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2.7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 | 第19-21页 |
1.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、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3.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1页 |
1.3.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石墨烯的制备及表征 | 第22-42页 |
2.1 引言 | 第22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2-29页 |
2.2.1 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22-24页 |
2.2.2 石墨烯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2.3 石墨烯改性电极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2.4 石墨烯的表征 | 第25-26页 |
2.2.5 石墨烯吸附性能测试 | 第26-28页 |
2.2.6 石墨烯改性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| 第28-29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40页 |
2.3.1 石墨烯XRD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3.2 石墨烯SEM分析 | 第30页 |
2.3.3 透射电子显微电镜(TEM)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3.4 石墨烯FTIR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3.5 石墨烯吸附性能的测定 | 第32-40页 |
2.3.6 石墨烯改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| 第40页 |
2.4 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纳米MnO_2的制备与表征 | 第42-53页 |
3.1 引言 | 第42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42-46页 |
3.2.1 实验试剂和设备 | 第42-43页 |
3.2.2 纳米二氧化锰及改性电极的制备 | 第43页 |
3.2.3 吸附活性艳蓝实验 | 第43-46页 |
3.2.4 纳米二氧化锰的表征 | 第46页 |
3.2.5 纳米二氧化锰改性电极的电化学测试 | 第4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2页 |
3.3.1 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 | 第46-47页 |
3.3.2 纳米二氧化锰吸附活性艳蓝正交结果分析 | 第47-50页 |
3.3.3 SEM、TEM分析 | 第50-51页 |
3.3.4 XED分析 | 第51页 |
3.3.5 FT-IR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3.6 纳米二氧化锰改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| 第52页 |
3.4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四章 纳米MnO_2改性电极在MFC中的应用研究 | 第53-59页 |
4.1 引言 | 第53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53-56页 |
4.2.1 主要仪器和试剂 | 第53-54页 |
4.2.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组装及启动 | 第54-55页 |
4.2.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测定 | 第55-56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6-58页 |
4.3.1 输出电压 | 第56-57页 |
4.3.2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 | 第57-58页 |
4.3.3 COD去除效率与pH值变化 | 第58页 |
4.4 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五章 MFC处理低浓度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 | 第59-65页 |
5.1 引言 | 第59页 |
5.2 试验部分 | 第59-61页 |
5.2.1 化学药剂、电极材料及设备 | 第59页 |
5.2.2 电极的选择与制作 | 第59-60页 |
5.2.3 微生物的培养 | 第60页 |
5.2.4 MFC的组装和运行 | 第60页 |
5.2.5 性能测试 | 第60-61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4页 |
5.3.1 微生物培养 | 第61页 |
5.3.2 MFC的电压变化 | 第61页 |
5.3.3 MFC电流密度与电压的关系 | 第61-62页 |
5.3.4 MFC电流密度与功率密度的关系 | 第62-63页 |
5.3.5 COD去除率 | 第63-64页 |
5.4 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.1 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展望与建议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