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项目研究背景 | 第9-13页 |
1.1.1 我国太阳能资源情况 | 第9-10页 |
1.1.2 我国太阳能利用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1.3 我国太阳能居住建筑发展趋势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项目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太阳能与建筑适配性设计分析 | 第20-28页 |
2.1 太阳能光伏与建筑适配性的设计原则 | 第20-21页 |
2.2 与建筑适配性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| 第21-22页 |
2.3 集中——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适配性结合方式 | 第22-23页 |
2.4 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屋顶适配性设计 | 第23-25页 |
2.4.1 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屋顶适配性设计的特点 | 第23页 |
2.4.2 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屋顶适配性设计的形式 | 第23-25页 |
2.5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 52.25kW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调研 | 第25-2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住宅太阳能电池板适配性的关键技术设计方案 | 第28-56页 |
3.1 拟应用工程项目概况介绍 | 第28-42页 |
3.1.1 场地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1.2 建筑设计 | 第30-33页 |
3.1.3 日照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1.4 试点工程技术应用方案 | 第35-38页 |
3.1.5 相关节能技术应用 | 第38-42页 |
3.2 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与系统的选用 | 第42-44页 |
3.2.1 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性能的比较和类型的选用 | 第42-43页 |
3.2.2 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外框材料的选用 | 第43-44页 |
3.2.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| 第44页 |
3.3 太阳能电池板倾角的选择 | 第44-46页 |
3.3.1 太阳能电池板最佳安装方位的确定 | 第45页 |
3.3.2 太阳能电池板倾角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3.4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与住宅屋顶适配性结合方案 | 第46-48页 |
3.4.1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与坡屋顶的结合 | 第46-48页 |
3.4.2 太阳能系统在住宅空间的利用方案 | 第48页 |
3.5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与住宅屋面构造节点详图 | 第48-53页 |
3.5.1 住宅屋面工程做法 | 第48-51页 |
3.5.2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与屋面管线洞口详图 | 第51-52页 |
3.5.3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与屋面节点详图 | 第52-53页 |
3.5.4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与檐口节点详图 | 第53页 |
3.6 太阳能光伏与其他建筑形式结合的拓展 | 第53-5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4章 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结合应用评估 | 第56-59页 |
4.1 经济效益评估 | 第56-57页 |
4.1.1 当地政府对太阳能政策的奖励措施 | 第56页 |
4.1.2 使用者的效益评估 | 第56-57页 |
4.2 环保效益评估 | 第57-58页 |
4.3 试点工程预期成果 | 第58页 |
4.4 本章小节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59-62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9-60页 |
5.2 前景展望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65-66页 |
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