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40页 |
1.1 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2 选题意义及背景 | 第15-17页 |
1.3 邻苯二甲腈树脂简单介绍 | 第17-29页 |
1.3.1 邻苯二甲腈树脂的结构分类 | 第19-25页 |
1.3.1.1 双或多邻苯二甲腈 | 第19-22页 |
1.3.1.2 单邻苯二甲腈 | 第22-23页 |
1.3.1.3 多官能度邻苯二甲腈 | 第23-25页 |
1.3.2 腈基树脂的聚合反应 | 第25-29页 |
1.3.3 邻苯二甲腈树脂反应行为研究现状 | 第29页 |
1.4 苯并噁嗪树脂简介 | 第29-35页 |
1.4.1 苯并噁嗪树脂研究现状 | 第29-31页 |
1.4.2 苯并噁嗪树脂的聚合反应 | 第31-34页 |
1.4.3 苯并噁嗪树脂的反应行为研究现状 | 第34-35页 |
1.5 动力学分析理论及方法 | 第35-38页 |
1.5.1 动力学分析理论 | 第35-36页 |
1.5.2 动力学分析方法 | 第36-38页 |
1.6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| 第38-40页 |
第二章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的合成及反应动力学 | 第40-54页 |
2.1 引言 | 第40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40-42页 |
2.2.1 主要原料 | 第40-41页 |
2.2.2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单体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2.3 实验仪器与分析测试 | 第42-44页 |
2.3.1 实验仪器 | 第42页 |
2.3.2 核磁光谱分析 | 第42页 |
2.3.3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2页 |
2.3.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42-44页 |
2.3.4.1 反应焓变与转化率关系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2.3.4.2 等温DSC测试 | 第43-44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2页 |
2.4.1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单体的反应动力学分析 | 第44-49页 |
2.4.3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单体的动力学方程拟合 | 第49-5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第三章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的自催化反应行为研究 | 第54-71页 |
3.1 引言 | 第54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54-56页 |
3.2.1 主要原料 | 第54-55页 |
3.2.2 苯并噁嗪二聚体的制备 | 第55-56页 |
3.2.3 模型化合物测试样品的制备 | 第56页 |
3.3 实验仪器与分析测试 | 第56-57页 |
3.3.1 实验仪器 | 第56-57页 |
3.3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57页 |
3.3.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57页 |
3.3.4 动态流变行为分析 | 第57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9页 |
3.4.1 模型化合物对邻苯二甲腈树脂的固化反应行为影响 | 第57-61页 |
3.4.2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单体的自催化反应行为 | 第61-65页 |
3.4.3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单体的自催化反应机理 | 第65-6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四章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的催化反应及性能 | 第71-97页 |
4.1 引言 | 第71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71-72页 |
4.2.1 主要原料 | 第71-72页 |
4.2.2 双酚A催化体系样品及固化物的制备 | 第72页 |
4.2.3 烯丙基双酚A催化体系样品及固化物的制备 | 第72页 |
4.3 实验仪器与分析测试 | 第72-74页 |
4.3.1 实验仪器 | 第72-73页 |
4.3.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73页 |
4.3.3 动态流变行为分析 | 第73页 |
4.3.4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3页 |
4.3.5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| 第73-74页 |
4.3.6 断面形貌表征 | 第74页 |
4.3.7 热失重分析 | 第74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74-95页 |
4.4.1 双酚A催化体系反应动力学 | 第74-81页 |
4.4.2 不同含量双酚A催化体系的固化反应 | 第81-87页 |
4.4.3 双酚A催化体系固化物的性能 | 第87-92页 |
4.4.4 烯丙基双酚A催化体系的反应行为及聚合物性能 | 第92-9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五章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的共聚反应及性能 | 第97-118页 |
5.1 引言 | 第97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97-100页 |
5.2.1 主要原料 | 第97-98页 |
5.2.2 壬基酚型邻苯二甲腈的合成 | 第98-99页 |
5.2.3 BA-ph/EP共混体系及共聚物的制备 | 第99页 |
5.2.4 BA-ph/NP-ph树脂共混体系及共聚物的制备 | 第99-100页 |
5.3 实验仪器与分析测试 | 第100页 |
5.3.1 实验仪器 | 第100页 |
5.3.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100页 |
5.3.3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100页 |
5.3.4 动态流变行为分析 | 第100页 |
5.3.5 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| 第100页 |
5.3.6 热失重分析 | 第100页 |
5.4 结果与讨论 | 第100-116页 |
5.4.1 BA-ph/EP共混体系反应行为 | 第100-107页 |
5.4.2 BA-ph/EP共聚体系的热性能 | 第107-109页 |
5.4.3 BA-ph/NP-ph共混体系反应行为 | 第109-114页 |
5.4.4 BA-ph/NP-ph共聚物的热性能 | 第114-11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第六章 含苯并噁嗪腈基树脂的增强及功能化 | 第118-134页 |
6.1 引言 | 第118-119页 |
6.2 实验部分 | 第119-121页 |
6.2.1 主要原料 | 第119页 |
6.2.2 原位法制备碳纳米管增强的BA-ph树脂(BA-ph-CNT) | 第119页 |
6.2.3 BA-ph/EP/GF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119-120页 |
6.2.4 BA-ph-CNT/EP/GF复合材料的制备 | 第120页 |
6.2.5 BA-ph功能材料的制备(BA-ph/NP-ph@Fe_3O_4/NP-ph) | 第120-121页 |
6.3 实验仪器与分析测试 | 第121-122页 |
6.3.1 实验仪器 | 第121-122页 |
6.3.2 力学强度测试 | 第122页 |
6.3.3 断面形貌表征 | 第122页 |
6.3.4 矢量网络分析 | 第122页 |
6.3.5 热失重分析 | 第122页 |
6.4 结果与讨论 | 第122-132页 |
6.4.1 BA-ph/EP/GF复合层压板材的性能 | 第122-125页 |
6.4.2 BA-ph-CNT/EP/GF复合层压板材的性能 | 第125-128页 |
6.4.3 BA-ph/NP-ph@Fe_3O_4/NP-ph功能材料的性能 | 第128-132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32-134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4-139页 |
7.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34-137页 |
7.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137页 |
7.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| 第137-139页 |
致谢 | 第139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5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154-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