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8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4 论文创新与不足 | 第20-23页 |
1.4.1 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1.4.2 不足之处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发展历程——从美学、哲学到政治 | 第23-57页 |
2.1 政治美学的遥远先声 | 第23-28页 |
2.1.1 黑格尔、卢卡奇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2.1.2 德国艺术小说概述 | 第24-28页 |
2.2 具体的哲学 | 第28-35页 |
2.2.1 卢卡奇、海德格尔的影响 | 第28-32页 |
2.2.2 以马克思为基础的修正 | 第32-35页 |
2.3 走向政治 | 第35-57页 |
2.3.1 黑格尔哲学的理性批判 | 第36-42页 |
2.3.2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批判 | 第42-52页 |
2.3.3 实证主义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误解和歪曲 | 第52-57页 |
第3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基础——政治美学研究的人性基础 | 第57-81页 |
3.1 爱欲与劳动 | 第57-63页 |
3.1.1 弗洛伊德的人的理论 | 第57-60页 |
3.1.2 爱欲与劳动 | 第60-63页 |
3.2 异化劳动与操作原则 | 第63-69页 |
3.2.1 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的转变 | 第63-65页 |
3.2.2 异化劳动与操作原则 | 第65-69页 |
3.3 非压抑性文明 | 第69-74页 |
3.3.1 对非压抑性文明的“否定” | 第70-72页 |
3.3.2 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论证 | 第72-74页 |
3.4 幻想的艺术形式 | 第74-81页 |
3.4.1 艺术史中的例证 | 第74-77页 |
3.4.2 美学的理论证明 | 第77-81页 |
第4章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审美视角——政治的审美层面 | 第81-101页 |
4.1 没有反对派的社会 | 第81-91页 |
4.1.1 社会生活的一体化 | 第82-83页 |
4.1.2 政治生活的一体化 | 第83-84页 |
4.1.3 思想文化的一体化 | 第84-91页 |
4.2 革命与新感性 | 第91-101页 |
4.2.1 新感性的必要性 | 第91-93页 |
4.2.2 新感性的特征 | 第93-96页 |
4.2.3 新感性的培育 | 第96-101页 |
第5章 马尔卡塞政治美学的特性——艺术的政治性 | 第101-121页 |
5.1 马克思主义美学正统观念的批判性考察 | 第101-105页 |
5.1.1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“正统”及其主要观念 | 第101-102页 |
5.1.2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正统观念的批判 | 第102-105页 |
5.2 艺术作为政治实践的独特性 | 第105-121页 |
5.2.1 形式性 | 第105-110页 |
5.2.2 异在性 | 第110-116页 |
5.2.3 实际性 | 第116-121页 |
结语 | 第121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36页 |
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136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