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东半岛构造演化及金成矿作用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前言 | 第10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| 第10-13页 |
1.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13-15页 |
1.2.1 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2 存在问题 | 第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5-17页 |
1.3.1 晚中生代岩浆活动 | 第16页 |
1.3.2 白垩纪沉积记录 | 第16页 |
1.3.3 深部过程浅部响应 | 第16-17页 |
1.3.4 典型矿床成矿作用 | 第17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5 完成工作量 | 第19-20页 |
1.6 主要认识及成果 | 第20-22页 |
2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2-27页 |
2.1 地层及岩性 | 第23-24页 |
2.2 构造 | 第24-25页 |
2.3 岩浆岩 | 第25-26页 |
2.4 区域矿产 | 第26-27页 |
3 晚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 | 第27-70页 |
3.1 侏罗纪 | 第28-45页 |
3.1.1 玲珑岩体 | 第29-31页 |
3.1.2 昆嵛山岩体 | 第31-45页 |
3.2 白垩纪 | 第45-49页 |
3.2.1 早白垩世早期(郭家岭) | 第45-47页 |
3.2.2 早白垩世晚期(<120 Ma) | 第47-49页 |
3.3 侵入岩同位素特征 | 第49-59页 |
3.3.1 全岩Sr-Nd-Pb同位素 | 第49-52页 |
3.3.2 锆石Lu-Hf同位素 | 第52-59页 |
3.4 花岗岩源区 | 第59-63页 |
3.5 胶东半岛地壳结构 | 第63-70页 |
4 胶莱盆地白垩纪沉积记录 | 第70-102页 |
4.1 胶莱盆地地质特征 | 第71-76页 |
4.2 碎屑锆石U-Pb年龄 | 第76-86页 |
4.2.1 王氏群U-Pb年龄 | 第76页 |
4.2.2 青山群U-Pb年龄 | 第76-82页 |
4.2.3 莱阳群U-Pb年龄 | 第82-86页 |
4.3 碎屑锆石Lu-Hf同位素 | 第86-89页 |
4.4 胶莱盆地沉积演化 | 第89-102页 |
4.4.1 碎屑锆石U-Pb年龄频谱 | 第89-91页 |
4.4.2 碎屑锆石源区 | 第91-95页 |
4.4.3 盆地沉积时限 | 第95-96页 |
4.4.4 沉积物质源区 | 第96-102页 |
5 胶东半岛中生代隆升史 | 第102-115页 |
5.1 热年代学结果 | 第104-105页 |
5.2 晚白垩世以来的地壳演化 | 第105-114页 |
5.3 金成矿深度 | 第114-115页 |
6 典型矿床成矿作用 | 第115-140页 |
6.1 新立金矿地质特征 | 第117-118页 |
6.2 新立金矿成矿过程 | 第118-127页 |
6.3 元素迁移 | 第127-140页 |
7 结论 | 第140-143页 |
7.1 胶东半岛花岗岩源区及地壳结构 | 第140页 |
7.2 胶莱盆地沉积演化及源区特征 | 第140-141页 |
7.3 胶东半岛隆升剥蚀及金成矿深度 | 第141页 |
7.4 典型金矿成矿作用 | 第141-143页 |
致谢 | 第143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66页 |
附录 | 第166-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