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8-20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4.2 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21-31页 |
2.1 资源型地区的界定 | 第21-22页 |
2.2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| 第22-24页 |
2.2.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| 第22页 |
2.2.2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| 第22-24页 |
2.3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| 第24-25页 |
2.3.1 劳动分工理论 | 第24页 |
2.3.2 交易成本理论 | 第24页 |
2.3.3 产业关联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4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6页 |
2.4.1 基于迂回生产理论的分析 | 第25页 |
2.4.2 基于累积循环过程理论的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.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分析 | 第26页 |
2.5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| 第26-31页 |
2.5.1 通过深化劳动分工促进经济增长 | 第27页 |
2.5.2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| 第27-28页 |
2.5.3 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| 第28页 |
2.5.4 通过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 | 第28页 |
2.5.5 通过改善投资经营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| 第31-39页 |
3.1 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现状 | 第31-36页 |
3.1.1 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发展情况 | 第31-33页 |
3.1.2 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情况 | 第33-35页 |
3.1.3 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情况 | 第35-36页 |
3.2 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现状 | 第36-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综合研究 | 第39-49页 |
4.1 面板数据模型与变量选取 | 第39-40页 |
4.1.1 面板数据模型 | 第39-40页 |
4.1.2 变量选取原则 | 第40页 |
4.2 模型构建及变量界定 | 第40-42页 |
4.3 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| 第42页 |
4.4 实证检验结论及分析 | 第42-47页 |
4.4.1 单位根检验 | 第42-44页 |
4.4.2 实证检验 | 第44-4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资源型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| 第49-53页 |
5.1 加大改革力度,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体系 | 第49-50页 |
5.2 调整产业结构,促进区域间的互动 | 第50页 |
5.3 重点和全面发展相结合,优化行业内部结构 | 第50-51页 |
5.4 探索人才培养与引进新体制,重点培育专业化技术人才 | 第51页 |
5.5 扩大对外开放,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投入 | 第51-5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3-55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3-54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60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