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古代文学(~1840年)论文

唐代试策文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绪论第8-14页
 一、相关概念辨析第8-9页
 二、研究现状第9-13页
 三、问题与不足第13页
 四、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3-14页
第一章 唐代试策概述第14-22页
 第一节 唐代的试策制度第14-15页
 第二节 唐试策文的收录与量化分析第15-22页
  一、唐试策文的收录情况第15-16页
  二、唐试策文的量化分析第16-22页
第二章 时务策分析第22-38页
 第一节“礼”与“刑”及其选择第22-27页
  一、官方的态度:“崇礼慎刑”第23-24页
  二、应试者的回答:“中岳既封,专循大礼”第24-25页
  三、具体法律知识及法律事件第25-27页
 第二节 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第27-35页
  一、“四民各业,废一不可”第27-28页
  二、“重农轻商”文化传统的体现第28-30页
  三、“惠在安人,政惟重谷”第30-33页
  四、“上以诚试下,下以忠侍上”第33-35页
 第三节 唐时务策的发展变化第35-38页
  一、从工丽精巧到质直第35-36页
  二、现实感、建设性的逐渐增强第36-38页
第三章 经策与子史策第38-49页
 第一节 试策文中的社会思潮第38-42页
  一、从策问看经学走向第38-39页
  二、道家的地位及策问的问题第39-41页
  三、对历史的关照与反思第41-42页
 第二节 舍传求经与儒学复古第42-45页
  一、舍传求经、力求创新第42-44页
  二、推崇儒家,致力复古第44-45页
 第三节 辨义析理,质疑经典第45-49页
  一、权德舆的策问第45-46页
  二、韩愈从经典中提出的问题第46-47页
  三、白居易的疑虑第47-49页
第四章 唐试策文的文体风格第49-58页
 第一节 试策文的实用性第49-50页
  一、表现对象第49-50页
  二、应用场合和用途第50页
 第二节 唐策问结构及出题思路第50-54页
  一、策问的结构及其变化第50-53页
  二、策问的出题思路第53-54页
 第三节 唐对策结构及答题技巧第54-58页
  一、对策的结构及其变化第54-56页
  二、对策的答题技巧第56-58页
第五章 唐试策文的文学考察第58-70页
 第一节 试策文中的唐文学观念第58-64页
  一、初盛唐“雅丽”的诗学观念第58-59页
  二、“勿用浮辞,当陈指要”第59-61页
  三、语言在人才选拔时的意义第61-63页
  四、对神怪题材的认识第63-64页
 第二节 唐试策文的艺术特征第64-66页
  一、使事用典,善于对比第64-65页
  二、骈散兼取,因时而异第65页
  三、庄重典雅,中和雍容第65-66页
  四、平易晓畅,简洁明白第66页
 第三节 大文学观念下的试策文研究意义第66-70页
  一、唐人的文学观第66页
  二、试策作家队伍第66-67页
  三、考察文学思潮发展、变化的重要窗口第67-68页
  四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68-70页
结语第70-72页
参考文献第72-76页
致谢第76-77页
个人简历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GIS的青海湖流域典型地物光谱数据库研究
下一篇:尚武精神影响下的春秋武士书写--以《春秋左氏传》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