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提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引言 | 第7-8页 |
| 资料与方法 | 第8-13页 |
| 一、临床资料 | 第8-9页 |
| (一)病例来源 | 第8页 |
| (二)一般资料 | 第8页 |
| (三)病例选择 | 第8页 |
| (四)分组配对 | 第8-9页 |
| (五)手术方式 | 第9页 |
| 二、功能锻炼研究 | 第9-11页 |
| 三、临床疗效评价与统计分析 | 第11页 |
| 四、结果 | 第11-12页 |
| 五、疗效分析 | 第12-13页 |
| 讨论 | 第13-22页 |
| 一、DDH髋关节生理病理学改变 | 第13-14页 |
| (一)髋臼的发育和结构 | 第13-14页 |
| (二)股骨颈干角和股骨前倾角 | 第14页 |
| 二、手术方式分析 | 第14-15页 |
| 三、术后固定及功能锻炼 | 第15-18页 |
| (一)1.5 岁~5 岁的DDH患者术后固定与功能锻炼 | 第15-16页 |
| (二)大于5岁DDH患者术后固定与功能锻炼 | 第16-18页 |
| (三)关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功能锻炼的授动术 | 第18页 |
| 四、动静平衡原则指导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功能锻炼的优势 | 第18-19页 |
| 五、动静平衡原则指导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功能锻炼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2页 |
| (一)中医“动静结合”的产生 | 第19-20页 |
| (二)AO“早期、安全、有效”康复理念 | 第20页 |
| (三)骨折应力理论、稳定性与骨折愈合关系 | 第20页 |
| (四)Perren应变原理 | 第20-21页 |
| (五)动静平衡原则的提出 | 第21-22页 |
| 结语 | 第22-2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3-26页 |
| 综述 | 第26-3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| 附录 | 第35-36页 |
| 致谢 | 第36-37页 |
| 发表论文 | 第37-40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40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