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14页 |
| ABSTRACT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2页 |
| ·枣黑腐病的研究概述 | 第16-17页 |
| ·枣黑腐病的分布与危害 | 第16页 |
| ·枣黑腐病的发病症状与命名 | 第16页 |
| ·枣黑腐病病原菌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·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 | 第17-20页 |
| ·概述 | 第17页 |
| ·病原真菌的致病因子 | 第17-18页 |
| ·病原真菌侵染对植物膜透性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| ·病原真菌侵染对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影响 | 第19页 |
| ·病原菌侵染对植物防御酶系统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·果实类病害致病机理的研究概况 | 第20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第二章 赞皇大枣黑腐病优势病原菌的鉴定 | 第22-28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2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致病性测定 | 第22页 |
| ·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| 第22页 |
| ·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| 第22-2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6页 |
| ·赞皇大枣黑腐病果中病原菌的分离结果 | 第23页 |
| ·ZHB-SX-2013的形态学鉴定 | 第23-24页 |
| ·ZDJ-SX-2013的鉴定结果 | 第24-26页 |
| ·讨论 | 第26-28页 |
| 第三章 赞皇大枣黑腐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研究 | 第28-37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28页 |
| ·活体外病原菌角质酶和细胞壁降解酶的诱导培养 | 第28页 |
| ·菌株的活化 | 第28页 |
| ·果胶酶、纤维素酶和角质酶诱导培养和提取 | 第28页 |
| ·罹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| ·健康枣果的病原菌接种与取样 | 第28-29页 |
| ·酶的提取 | 第29页 |
| ·酶活力测定 | 第29-30页 |
| ·角质酶(Cutinase)活力的测定 | 第29页 |
| ·DNA比色法测定聚羧甲基纤维素酶(Cx)、甲基半乳糖醛酸酶(PMG)、多聚半乳糖醛酸酶(PG)酶活性 | 第29-30页 |
| ·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(PGTE)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(PMTE)的测定 | 第30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6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30-31页 |
| ·活体外A.tenuissima产生的角质酶(Cutinase)及细胞壁降解酶(CWDEs)活性变化 | 第31-32页 |
| ·A.tenuissima侵染果实后罹病组织角质酶(Cutinase)的变化 | 第32-33页 |
| ·A.tenuissima侵染果实后罹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(CWDEs)的变化 | 第33-34页 |
| ·P.glomerata在活体外产生的角质酶(Cutinase)及细胞壁降解酶(CWDEs)活性变化 | 第34页 |
| ·P.glomerata侵染果实后罹病组织角质酶(Cutinase)的变化 | 第34-35页 |
| ·P.glomerata侵染果实患病组织细胞壁降解酶(CWDEs)的变化 | 第35-36页 |
| ·讨论 | 第36-37页 |
| 第四章 赞皇大枣黑腐病菌侵染对枣果细胞膜的影响 | 第37-42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37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37-38页 |
| ·菌株的活化与接种处理 | 第37页 |
| ·细胞膜渗透率的测定 | 第37页 |
| ·丙二醛(MDA)含量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| ·脂氧合酶(LOX)活性的测定 | 第38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·细胞膜渗透率的测定 | 第39页 |
| ·丙二醛(MDA)含量的变化 | 第39-40页 |
| ·脂氧合酶(LOX)活性变化 | 第40页 |
| ·讨论 | 第40-42页 |
| 第五章 黑腐病菌侵染赞皇大枣后枣果的酶学响应 | 第42-5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2-45页 |
| ·致病菌菌株的活化与接种处理 | 第42页 |
| ·黑腐病菌侵染对活性氧清除酶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| ·黑腐病菌侵染对枣果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45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·A.tenuissima.侵染后枣果内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| ·A.tenuissima.侵染后枣果内抗性酶系统的变化 | 第46-47页 |
| ·P. glomerata侵染后枣果内活性氧清除酶系统的变化 | 第47页 |
| ·P. glomerata侵染后枣果内抗性酶系统的变化 | 第47-48页 |
| ·讨论 | 第48-50页 |
| 第六章 赞皇大枣黑腐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| 第50-55页 |
| ·供试材料 | 第5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病原菌孢子悬液的制备及毒素常规培养方法 | 第50页 |
| ·粗毒素的接种 | 第50页 |
| ·毒素及生物活性的测定 | 第50-51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·不同培养基对A.tenuissima.和P. glomerata毒素产生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不同培养时间对A.tenuissima.和P. glomerata毒素产生的影响 | 第52页 |
| ·不同培养温度对A.tenuissima.和P. glomerata毒素产生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不同pH对A.tenuissima.和P. glomerata毒素产生的影响 | 第53页 |
| ·讨论 | 第53-55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7页 |
| ·结论 | 第55页 |
| ·展望 | 第55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64-65页 |
| 承诺书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