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现状 | 第9-12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(一)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二)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6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| 第16-21页 |
一、有效性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二、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(一)中国梦的内涵 | 第17页 |
(二)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(三)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的内涵 | 第18页 |
三、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的“四性” | 第18-21页 |
(一)教育目标的明确性 | 第18-19页 |
(二)教育过程的主体性 | 第19页 |
(三)教育方法的针对性 | 第19-20页 |
(四)教育结果的效益性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分析 | 第21-31页 |
一、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| 第21-23页 |
(一)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做法 | 第21-22页 |
(二)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成效 | 第22-23页 |
二、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不足的表现 | 第23-26页 |
(一)宣传教育口号化、任务化 | 第23页 |
(二)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化 | 第23-24页 |
(三)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度不足 | 第24-25页 |
(四)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度不高 | 第25页 |
(五)大学生践行中国梦存在“知行脱节”的现象 | 第25-26页 |
三、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的制约因素 | 第26-31页 |
(一)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| 第26-27页 |
(二)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导性欠缺 | 第27页 |
(三)大学生对中国梦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| 第27-28页 |
(四)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内容缺乏精心设计 | 第28-29页 |
(五)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缺乏针对性 | 第29-31页 |
第四章 提高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| 第31-40页 |
一、注重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 | 第31-32页 |
(一)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| 第31-32页 |
(二)准确把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| 第32页 |
二、创新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途径 | 第32-36页 |
(一)促进第一、二、三课堂相得益彰 | 第33-34页 |
(二)充分运用主客体双向互动式教学 | 第34-35页 |
(三)构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践路径 | 第35页 |
(四)激发大学生参与中国梦教育的主动性 | 第35-36页 |
三、优化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环境 | 第36-38页 |
(一)构筑追梦、圆梦的校园文化环境 | 第36-37页 |
(二)构建积极、浓厚、互动的网络环境 | 第37页 |
(三)构建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交往环境 | 第37-38页 |
四、构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保障体系 | 第38-40页 |
(一)注重教育队伍建设 | 第38-39页 |
(二)加强经费保障和理论研究 | 第39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