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1 文献综述 | 第10-20页 |
| ·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概述 | 第10-13页 |
| ·基因型分离株 | 第10-11页 |
| ·IHNV的形态结构 | 第11页 |
| ·IHNV的基因组特征 | 第11-12页 |
| ·IHNV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| 第12-13页 |
| ·IHN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 | 第13-14页 |
| ·临床症状 | 第13-14页 |
| ·流行特点 | 第14页 |
| ·检测技术 | 第14-15页 |
| ·IHN的防治 | 第15-17页 |
| ·疫苗的研制 | 第15-16页 |
| ·物理方法、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7-20页 |
| 2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0-24页 |
| ·实验仪器设备 | 第20页 |
| ·生物材料 | 第20-21页 |
| ·酶和试剂的来源及配方 | 第21-24页 |
| 3 实验方法 | 第24-36页 |
| ·IHNV截短G蛋白基因序列的选择 | 第24页 |
| ·IHNV的细胞培养与基因组RNA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| ·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5页 |
| ·IHNV截短G蛋白基因序列的扩增及回收 | 第25-26页 |
| ·G蛋白基因序列的扩增 | 第26页 |
| ·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| 第26页 |
| ·pMD19-T-short G质粒的构建和筛选 | 第26-29页 |
| ·连接和转化 | 第27页 |
| ·pMD19-T-short G阳性重组质粒的筛选及质粒提取 | 第27-28页 |
| ·pMD19-T-short G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| 第28-29页 |
| ·重组表达质粒pET-27b-short G的构建 | 第29-32页 |
| ·目的片段的制备 | 第29页 |
| ·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pET-27b的连接 | 第29-30页 |
| ·连接体系的转化 | 第30页 |
| ·重组表达质粒pET-27b-short G的鉴定 | 第30-32页 |
| ·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SDS-PAGE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| 第32页 |
| ·表达产物的SDS-PAGE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表达蛋白的复性以及纯化 | 第33页 |
| ·兔抗血清的制备 | 第33页 |
| ·抗血清效价的酶联免疫吸附法(ELISA)测定 | 第33-34页 |
| ·间接免疫荧光技术(IFA)检测免疫原性 | 第34-36页 |
| 4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4页 |
| ·截短G蛋白基因序列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| ·IHNV-Sn分离株截短G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质粒的构建 | 第37-40页 |
| ·重组截短G蛋白的表达以及纯化 | 第40-41页 |
| ·兔抗血清滴度测定及免疫原性的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间接免疫荧光(IFA)检测免疫原性 | 第42-44页 |
| 5 讨论 | 第44-48页 |
| ·G蛋白目的基因片段的选择 | 第44页 |
| ·表达载体的选择 | 第44页 |
| ·包涵体的形成 | 第44-45页 |
| ·包涵体的复性 | 第45-46页 |
| ·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鉴定 | 第46-48页 |
| 全文结论 | 第48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-5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8-60页 |
| 附录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