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源车侧倾稳定性分析与侧翻预警系统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·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| 第11-15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4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5-23页 |
·车辆侧倾稳定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·车辆侧翻预警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3页 |
·本文研究方法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震源车侧翻失稳研究 | 第26-53页 |
·震源车侧翻失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6-44页 |
·震源车结构因素 | 第26-30页 |
·整车结构组成 | 第26-27页 |
·结构参数对震源车侧翻失稳影响 | 第27-30页 |
·道路因素 | 第30-36页 |
·行驶特点 | 第30页 |
·坡度角对震源车侧翻失稳影响 | 第30-33页 |
·障碍物对震源车侧翻失稳影响 | 第33-36页 |
·行驶因素 | 第36-44页 |
·转向特点 | 第36-37页 |
·运动参数对震源车侧翻失稳影响 | 第37-40页 |
·重心位置对震源车侧翻失稳影响 | 第40-44页 |
·震源车不同路况下侧翻失稳类型及原因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侧翻失稳类型 | 第44页 |
·侧翻失稳原因 | 第44-45页 |
·震源车横向斜坡侧翻失稳条件分析 | 第45-51页 |
·直行侧翻失稳条件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向上转向侧翻失稳条件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向下转向侧翻失稳条件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3章 震源车侧倾稳定性仿真研究 | 第53-75页 |
·震源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| 第53-60页 |
·ADAMS软件介绍 | 第53页 |
·震源车三维模型的建立 | 第53-55页 |
·材料属性设置 | 第55页 |
·整车约束拓扑结构 | 第55-56页 |
·轮胎与地面模型 | 第56-59页 |
·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| 第59-60页 |
·震源车侧倾稳定性仿真结果分析 | 第60-74页 |
·运动函数与仿真路况的确定 | 第61-62页 |
·速度变化规律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纵向斜坡转向时侧倾稳定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横向斜坡转向时侧倾稳定性分析 | 第64-74页 |
·轮胎垂直力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速度对震源车侧倾稳定性的影响 | 第65-69页 |
·转向角对震源车侧倾稳定性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·坡度角对震源车侧倾稳定性影响 | 第71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4章 震源车侧翻预警系统技术研究 | 第75-85页 |
·预警体系的建立 | 第75-76页 |
·仿真方案设计 | 第76-77页 |
·仿真平台建立 | 第77-78页 |
·预警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| 第78-83页 |
·基于预警指标一的预警系统仿真分析 | 第78-79页 |
·基于预警指标二的预警系统仿真分析 | 第79-82页 |
·转向角对预警系统判断的影响 | 第79-81页 |
·坡度角对预警系统判断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·基于EI指标与LTR指标的预警系统对比分析 | 第82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5章 震源车侧翻预警系统室内试验方案初步设计 | 第85-95页 |
·试验系统工作原理 | 第85-86页 |
·总体试验方案设计 | 第86-94页 |
·试验方案设计 | 第86页 |
·震源车试验模型样机设计 | 第86-89页 |
·试验模型样机初步设计 | 第86-88页 |
·转向系统设计 | 第88页 |
·驱动系统设计 | 第88-89页 |
·试验关键仪器设备类型及安装位置确定 | 第89-92页 |
·试验路况确定 | 第92-93页 |
·试验步骤 | 第93页 |
·试验记录 | 第93-9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5-98页 |
·总结 | 第95-96页 |
·创新点 | 第96-97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