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宁青秀山蜡烛湾小流域植被恢复的生态水文响应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22页 |
·生态水文学 | 第12-13页 |
·生态水文过程 | 第13-14页 |
·森林植被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 | 第14-16页 |
·生态水文模型 | 第16-20页 |
·SWAT模型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2-24页 |
·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24-30页 |
·青秀山概况 | 第24-27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24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4页 |
·土壤 | 第24-25页 |
·气候 | 第25页 |
·水文 | 第25-26页 |
·植被 | 第26-27页 |
·土地利用概况 | 第27页 |
·蜡烛湾小流域概况 | 第27-30页 |
3 模型与方法 | 第30-42页 |
·SWAT模型原理 | 第30-38页 |
·SWAT模型的水文过程子模型 | 第30-35页 |
·土地覆盖(植被生长)子模块 | 第35-37页 |
·SWAT模型与GIS的集成 | 第37-38页 |
·方法—情景模拟 | 第38-42页 |
·现状植被格局 | 第38页 |
·不同植被格局情景设定 | 第38-42页 |
4 模型所需基础数据处理 | 第42-56页 |
·所需数据与来源 | 第42页 |
·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| 第42-51页 |
·地形图的处理 | 第43页 |
·DEM数据生成 | 第43-47页 |
·土地利用数据处理 | 第47-49页 |
·土壤数据处理 | 第49-51页 |
·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| 第51-56页 |
·土地利用(植被覆盖)数据库的建立 | 第51-53页 |
·气象资料数据库的建立 | 第53-54页 |
·土壤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| 第54-56页 |
5 流域SWAT模型的运行 | 第56-62页 |
·流域划分 | 第56-59页 |
·基于DEM的流域信息提取 | 第56-57页 |
·流域河网生成 | 第57-58页 |
·子流域划分 | 第58-59页 |
·水文响应单元HRU的划分 | 第59-62页 |
6 不同植被格局随时间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| 第62-74页 |
·蒸散发 | 第62-63页 |
·渗透量 | 第63-65页 |
·土壤含水量 | 第65-66页 |
·地表径流 | 第66-68页 |
·壤中流 | 第68-69页 |
·地下径流 | 第69-71页 |
·总径流量 | 第71-72页 |
·总结 | 第72-74页 |
7 不同植被格局随空间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| 第74-86页 |
·不同植被格局流域内总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| 第74-78页 |
·流域内总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不同植被类型流域内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| 第75-78页 |
·不同植被格局各子流域生态水文响应分析 | 第78-84页 |
·规划方案与现状植被格局比较分析 | 第78-81页 |
·调整方案一与规划方案植被格局比较分析 | 第81-82页 |
·调整方案二与规划方案植被格局比较分析 | 第82-83页 |
·调整方案三与规划方案植被格局比较分析 | 第83-84页 |
·总结 | 第84-86页 |
8 结论与讨论 | 第86-90页 |
·结论 | 第86-87页 |
·讨论 | 第87-90页 |
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| 第88页 |
·未来的研究方向 | 第88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6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96-97页 |
致谢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