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基础科学论文--土壤学论文--水土保持论文

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模式与效益监测评价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5页
前言第15-18页
一 研究现状第18-25页
 1 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第18页
 2 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与水土保持第18-19页
 3 国内外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与展望第19-25页
   ·国外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第19-21页
   ·我国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研究进展第21-22页
   ·国内外目前仍然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第22-25页
二 研究设计第25-38页
 1 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·研究目标第25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25-26页
   ·研究特点、科技难点和创新点第26页
 2 技术路线与方法第26-32页
   ·技术路线第26-28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8-32页
 3 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第32-38页
   ·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第32-33页
   ·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第33-37页
   ·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第37-38页
三 喀斯特地区地表-地下水土流失耦合机理第38-49页
 1 喀斯特地表-地下水土流失研究现状第38-40页
 2 喀斯特地表-地下水土流失的耦合因素第40-45页
   ·地表-地下二元结构第40-42页
   ·降雨特性第42-43页
   ·植被特性第43页
   ·土壤特性第43-45页
 3 喀斯特地表-地下水土流失耦合机理第45-47页
   ·降雨侵蚀阶段第45-46页
   ·地表水土流失阶段第46页
   ·地表-地下水土流失耦合阶段第46-47页
   ·地下暗河侵蚀阶段第47页
 4 地表-地下水土流失研究展望第47-49页
   ·喀斯特地区地表-地下水土流失的耦合因素研究第47-48页
   ·喀斯特地区地表-地下水土流失的耦合过程研究第48页
   ·喀斯特地区地表-地下水土流失的耦合机理研究第48-49页
四 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水土保持耦合模式第49-63页
 1 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第49页
 2 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第49-52页
   ·潜在-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第49-51页
   ·中度-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第51-52页
 3 模式构建技术体系第52-60页
   ·潜在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模式-经济林植被恢复亚模式(I)第52-54页
   ·轻度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模式-综合治理恢复亚模式(II)第54-56页
   ·中度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模式-草地植被恢复亚模式(III)第56-58页
   ·强度石漠化水土保持治理模式-森林植被恢复亚模式(IV)第58-60页
 4 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第60-63页
   ·潜在-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第60-61页
   ·中度-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第61页
   ·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第61-63页
五 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第63-93页
 1 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63-64页
 2 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体系的建立第64-66页
   ·指标因子的确立与依据第64-65页
   ·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第65-66页
 3 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监测分析第66-84页
   ·小气候监测效应的变化特征第66-71页
   ·生物多样性监测效应的变化特征第71-74页
   ·水文监测效应的变化特征第74-77页
   ·土壤监测效应的变化特征第77-84页
   ·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分析第84页
 4 水土保持经济效益分析第84-89页
   ·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经济效益分析第85-87页
   ·关岭-贞丰花江示范区经济效益分析第87-88页
   ·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分析第88-89页
 5 水土保持社会效益分析第89-93页
   ·毕节撒拉溪示范区社会效益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·关岭-贞丰花江示范区社会效益分析第90-91页
   ·社会效益综合评价分析第91-93页
六 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模式优化与推广应用第93-99页
 1 模式优化第93页
 2 推广的可行性分析第93-96页
   ·推广范围分析第93-95页
   ·推广适宜性分析第95-96页
 3 推广的保障措施第96-99页
   ·监测指标体系措施第96-97页
   ·参与式措施第97-98页
   ·政策措施第98-99页
七 结论与讨论第99-103页
参考文献第103-114页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14-117页
致谢第117-119页

论文共11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舟形藻生长与运动对Cu2+急性胁迫响应研究
下一篇:水稻糙米率和柱头外露率QTL的初步定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