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思地租理论在我国农地流转中的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3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| ·农地流转概念界定 | 第17-21页 |
| ·农地流转的概念 | 第17页 |
| ·农地流转的特点 | 第17-18页 |
| ·农地流转的意义 | 第18-21页 |
| 第二章 马克思地租理论概述 | 第21-27页 |
| ·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产生及形成 | 第21-22页 |
| ·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内涵及实质 | 第22-24页 |
| ·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实现 | 第22-23页 |
| ·地租是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产物 | 第23页 |
| ·地租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| 第23-24页 |
| ·地租分类 | 第24-25页 |
| ·绝对地租 | 第24页 |
| ·级差地租 | 第24-25页 |
| ·马克思地租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 | 第25-2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证分析 | 第27-41页 |
| ·调查研究方法 | 第27-30页 |
| ·调查研究形式 | 第27-28页 |
| ·问卷调查设置 | 第28-30页 |
| ·运城地区农地流转现状分析 | 第30-34页 |
| ·农地流转后经营主体 | 第30-31页 |
| ·农地规模经营状况 | 第31-32页 |
| ·农地流转的方式 | 第32页 |
| ·农地流转期限 | 第32-33页 |
| ·农地流转后的用途 | 第33-34页 |
| ·农户对农地流转的认识状况 | 第34-36页 |
| ·农户对农地权属认识状况 | 第34-35页 |
| ·农户未参加农地流转的原因 | 第35页 |
| ·农户对政府农地流转工作的满意度 | 第35-36页 |
| ·农地流转权益保护状况 | 第36-37页 |
| ·发生纠纷类型及解决方式 | 第36-37页 |
| ·农户对法律的熟悉程度 | 第37页 |
| ·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41页 |
| 第四章 我国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9页 |
| ·对农村土地权属认识有偏差 | 第41-42页 |
| ·农村土地流转条件不成熟 | 第42-45页 |
| ·地块零散,农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 | 第42页 |
| ·法律对农村土地流转限制较为严格 | 第42-43页 |
| ·未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机制 | 第43页 |
| ·农村土地流转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| 第43-44页 |
| ·社会保障供给不足 | 第44-45页 |
| ·农户土地权益缺乏制度保障 | 第45-47页 |
| ·行政权力行使不当 | 第45-46页 |
| ·农户主人翁意识不强 | 第46页 |
| ·实践操作不规范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|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地流转的对策 | 第49-59页 |
| ·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| 第49-51页 |
| ·确保各宗农地各项产权的权能明确有界 | 第49-50页 |
| ·明确各项农地产权相应主体 | 第50-51页 |
| ·严格保护农地产权 | 第51页 |
| ·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价格机制 | 第51-52页 |
| ·农村土地流转应以地租的形式有偿流转 | 第51-52页 |
| ·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服务机构 | 第52页 |
| ·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| 第52-54页 |
| ·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 | 第54-57页 |
| ·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| 第54-55页 |
| ·加强新型职业农户的教育培训 | 第55-56页 |
| ·构建农村风险防范机制 | 第56页 |
| ·改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处理机制 | 第56-5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·本文创新之处 | 第59页 |
| ·不足和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| 致谢 | 第65-67页 |
| 附录 1:访谈提纲(针对农地流转管理人员) | 第67-69页 |
| 附录 2:问卷调查 | 第69-7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