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目录 | 第10-13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35页 |
| 第一节 腐殖质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| 一、腐殖质的分类 | 第13页 |
| 二、腐殖质的性质 | 第13-14页 |
| 三、腐殖质的环境意义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节 生物炭(类腐殖质)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| 一、生物炭结构及性质 | 第16-19页 |
| 二、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炭的响应 | 第19页 |
| 三、生物炭的环境效应 | 第19-20页 |
| 第三节PCP的微生物还原脱氯与矿化 | 第20-29页 |
| 一、PCP的污染现状 | 第20-22页 |
| 二、PCP的毒理机制 | 第22-25页 |
| 三、PCP的还原脱氯 | 第25-28页 |
| 四、PCP的矿化 | 第28-29页 |
| 第四节 腐殖质促进PCP降解机制 | 第29-31页 |
| 一、腐殖质作为电子介体促进PCP的还原脱氯 | 第30页 |
| 二、腐殖质耦合异化铁还原降解PCP | 第30-31页 |
| 第五节 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及其在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应用 | 第31-33页 |
| 一、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原理与进展 | 第31-32页 |
| 二、稳定同位素探针技术分类及应用 | 第32-33页 |
| 第六节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33-35页 |
| 一、研究意义和目的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研究内容 | 第34-35页 |
| 第二章 生物炭促进水稻土中PCP还原脱氯的生物与化学机制 | 第35-57页 |
| 第一节 前言 | 第35-36页 |
|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6-44页 |
| 一、材料与试剂 | 第36-37页 |
| 二、实验设计 | 第37页 |
| 三、检测方法. | 第37-44页 |
|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6页 |
| 一、PCP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行为及还原转化动力学 | 第44-48页 |
| 二、生物炭促进PCP还原转化的化学机制 | 第48-50页 |
| 三、生物炭促进PCP还原转化的微生物学机制 | 第50-56页 |
| 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第三章 水稻土中PCP厌氧矿化及功能微生物 | 第57-79页 |
| 第一节 前言 | 第57-58页 |
|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8-61页 |
| 一、材料与试剂 | 第58页 |
| 二、实验设计 | 第58-59页 |
| 三、检测方法 | 第59-61页 |
|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8页 |
| 一、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PCP的还原转化及矿化 | 第61-65页 |
| 二、T-RFLP结果以及PCP矿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| 第65-75页 |
| 三、产甲烷(厌氧)条件下PCP的矿化 | 第75-78页 |
| 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| 第四章 腐殖质促进PCP矿化的微生物学机制 | 第79-99页 |
| 第一节 前言 | 第79-80页 |
| 第二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80-84页 |
| 一、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80页 |
| 二、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80页 |
| 三、土壤腐殖质的提取 | 第80-81页 |
| 四、富集菌液的培养及PCP的矿化体系 | 第81页 |
| 五、DNA的分离、PCR及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 | 第81-82页 |
| 六、数据分析 | 第82-83页 |
| 七、检测方法 | 第83-84页 |
|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| 第84-98页 |
| 一、土壤中提取HA的理化性质 | 第84页 |
| 二、HA的电化学性质及红外光谱 | 第84-87页 |
| 三、厌氧条件下PCP的还原及矿化 | 第87-89页 |
| 四、PCP矿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结构 | 第89-98页 |
| 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| 第五章 主要结论、创新之处及研究展望 | 第99-101页 |
| 第一节 主要结论 | 第99页 |
| 第二节 创新之处 | 第99-100页 |
| 第三节 不足与研究展望 | 第100-10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1-123页 |
| 附录A | 第123-131页 |
|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31-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