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古代文学(~1840年)论文

继承与超越--论《聊斋志异》与《庄子》

摘要第1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绪论第10-14页
 一、 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第10-11页
 二、 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1-13页
 三、 比较研究空隙:《聊斋志异》和《庄子》的比较研究。第13-14页
第一章 异代同心——蒲松龄与庄子第14-28页
 第一节 失意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第14-19页
 第二节 蒲松龄对道家及庄子的接受第19-21页
 第三节 蒲松龄与庄子的不谋而合第21-28页
  一、 人生观——出世与入世第21-23页
  二、 世界观——庄子哲学与蒲松龄神道设教意识第23-26页
  三、 创作观——批判与孤愤第26-28页
第二章 私淑庄子——蒲松龄与《〈庄列选略〉小引》第28-45页
 第一节 《〈庄列选略〉小引》第28-33页
 第二节 蒲松龄诗歌中的庄子烙印第33-38页
 第三节 《聊斋志异》中对《庄子》的接受情况第38-45页
  一、 《聊斋志异》中来自《庄子》语词的统计第38-41页
  二、 《聊斋志异》中有《庄子》寓言痕迹的寓言故事统计第41-43页
  三、 《聊斋志异》中“庄子式”人物统计第43-45页
第三章 殊途同归——《聊斋志异》对《庄子》思想的接纳和突破第45-66页
 第一节 沉思生命、讴歌自由主题——从逍遥游到不系之舟第45-52页
 第二节 天人合一、万物有灵主题——从齐物论到众生平等第52-59页
 第三节 直面困境、安之若命主题——从人间世到寄托孤愤第59-66页
第四章 猎狐取白——《聊斋志异》对《庄子》创作手法的继承和超越第66-93页
 第一节 浪漫主义的文学自觉第67-73页
  一、 真幻结合的艺术手法第68-71页
  二、 浪漫主义风格:崇高壮阔与细腻悲凉第71-73页
 第二节 托辞寓意的寓言精神第73-81页
  一、 独特的寓言表达技巧第74-79页
  二、 寓言主旨:述道以翱翔与有意作文第79-81页
 第三节 文学形象的艺术塑造第81-88页
  一、 代物立言的塑造手法第81-85页
  二、 形象内涵:庄子以“道”为美的形象塑造与蒲松龄的“人事之伦次”第85-88页
 第四节 抒情写意的语言魅力第88-93页
  一、 语言的诗意化倾向第88-91页
  二、 语言特色:旨高意远与雅俗共赏第91-93页
结语第93-94页
主要参考文献第94-97页
 一、 著作类第94-95页
 二、 论文第95-97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7-98页
致谢第98页

论文共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清初伤悼词研究
下一篇:明以前《诗经》序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