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| ·关于资源型城市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·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研究评价 | 第15页 |
| ·研究对象界定 | 第15-19页 |
| ·资源型城市 | 第15-17页 |
| ·城市空间结构 | 第17-18页 |
| ·资源型产业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| ·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| 第20-22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2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2章 规律总结及案例研究 | 第23-39页 |
| ·产业发展规律 | 第23-27页 |
| ·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| 第23-25页 |
| ·资源型产业发展规律 | 第25-27页 |
| ·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| 第27-31页 |
| ·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| 第27-29页 |
| ·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| 第29-31页 |
| ·产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理 | 第31-33页 |
| ·产业发展改变城市功能 | 第31-32页 |
| ·城市功能引导城市空间结构 | 第32-33页 |
| ·案例研究 | 第33-38页 |
| ·辽宁抚顺 | 第33-36页 |
| ·安徽淮南 | 第36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3章 鹰手营子区空间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价 | 第39-53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城市环境现状 | 第39-43页 |
| ·自然环境概况 | 第39-41页 |
| ·资源条件概况 | 第41页 |
| ·区位交通概况 | 第41-42页 |
| ·人口社会概况 | 第42-43页 |
| ·政策规划概况 | 第43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空间结构现状 | 第43-48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空间形态 | 第44-45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用地布局 | 第45-47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空间紧凑度 | 第47-48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产业现状 | 第48-49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区域经济环境现状 | 第48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产业现状 | 第48-49页 |
| ·影响空间结构重构因素综合评价 | 第49-51页 |
| ·促进性因素 | 第49-50页 |
| ·限制性因素 | 第50-51页 |
| ·挑战性因素 | 第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第4章 鹰手营子区产业转型战略 | 第53-60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现状产业发展阶段判定 | 第53-55页 |
| ·以人均 GDP 度量经济发展阶段 | 第53页 |
| ·以经济结构度量产业发展阶段 | 第53-54页 |
| ·以矿产资源储量度量产业发展阶段 | 第54-55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产业转型模式 | 第55-56页 |
| ·产业更新模式 | 第55-56页 |
| ·延伸产业链模式 | 第56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产业转型战略 | 第56-59页 |
| ·打造特色第一产业 | 第56-57页 |
| ·优化二产结构,重点延续替代六大工业产业 | 第57-58页 |
| ·拓展旅游业和现代化服务业 | 第58-5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5章 产业转型背景下鹰手营子区空间结构模式 | 第60-71页 |
| ·产业转型背景下鹰手营子区功能定位适应性调整 | 第60-61页 |
| ·城市功能定位依据 | 第60-61页 |
| ·城市功能定位 | 第61页 |
| ·产业转型背景下鹰手营子区产业功能空间(新区)发展趋势 | 第61-64页 |
| ·农业空间布局 | 第62页 |
| ·工业空间布局 | 第62-63页 |
| ·服务业空间布局 | 第63-64页 |
| ·产业转型背景下鹰手营子区空间(老城区)发展趋势 | 第64-65页 |
| ·老城区内部空间区趋于紧凑 | 第64-65页 |
| ·老城区城市用地结构趋于优化 | 第65页 |
| ·老城区城市用地沿主干道蔓延 | 第65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空间结构演化历程回顾 | 第65-68页 |
| ·1956 年-1976 年 | 第65-66页 |
| ·1977 年-1990 年 | 第66-67页 |
| ·1990 年-2011 年 | 第67-68页 |
| ·产业转型背景下鹰手营子区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| 第68-70页 |
| ·产业转型背景下空间扩展模式 | 第68-69页 |
| ·转型后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| 第69-7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0-71页 |
| 第6章 鹰手营子区空间结构的规划落实 | 第71-79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内部(中心城区)空间结构 | 第71-73页 |
| ·“一主、两次、三组团、双翼扩展”空间结构 | 第71-72页 |
| ·中心城区用地结构优化 | 第72-73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外部空间结构 | 第73-75页 |
| ·“一主一辅、点轴联动”外部空间结构 | 第73-74页 |
| ·“一城一镇四村”镇村体系建构 | 第74-75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空间结构引导策略 | 第75-77页 |
| ·建立快捷便利交通体系 | 第75-76页 |
| ·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集中,改造城中村 | 第76页 |
| ·治理地质塌陷,加强环境整治 | 第76-77页 |
| ·鹰手营子区空间结构保障措施 | 第77-78页 |
| ·强化规划实施 | 第77页 |
| ·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| 第77-78页 |
| ·推动管理机制创新 | 第7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| 结论 | 第79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|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| 第84-85页 |
| 致谢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