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| 第13-21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国外优秀滨水景观设计范例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优秀滨水景观设计范例 | 第17-21页 |
2 概念界定及相关基础理论 | 第21-27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·地域文化 | 第21页 |
·滨水景观 | 第21-23页 |
·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理念 | 第23-24页 |
·多层面的复合目标 | 第23页 |
·景观、生态、休闲三位一体 | 第23-24页 |
·历史人文景观合理利用 | 第24页 |
·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| 第24-27页 |
·地域文化对沿江景观的价值与意义 | 第24-25页 |
·沿江景观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 | 第25-27页 |
3 新宁地域文化及其在夫夷江沿江景观中的表现 | 第27-45页 |
·新宁地域文化元素分析 | 第27-35页 |
·自然因素 | 第27-28页 |
·传统文化 | 第28-32页 |
·历史建筑景观 | 第32-34页 |
·历史名人 | 第34-35页 |
·设计原则 | 第35-37页 |
·生态先行原则——低碳健康、绿色、生态、环保 | 第35页 |
·地域特色性原则一文化传承,凸显地方特色 | 第35-36页 |
·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经济原则一因地制宜,节约成本,避免浪费 | 第37页 |
·夫夷江沿江景观表达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方法 | 第37-39页 |
·历史文脉的延续 | 第37-38页 |
·找寻自然的痕迹 | 第38页 |
·对生活的诠释 | 第38-39页 |
·地域文化表现规划 | 第39-45页 |
·红色记忆——宛旦平故居体验区 | 第39-40页 |
·夫夷乐园——石幕扁舟景观体验区 | 第40-41页 |
·曲水流觞——放生阁景观体验区 | 第41-42页 |
·田园沐歌——四季田园景观体验区 | 第42页 |
·崀山珍奇——绿化景观游览区 | 第42-45页 |
4 新宁夫夷江沿江景观规划设计 | 第45-67页 |
·用地条件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规划目标、设计理念、愿景 | 第46-47页 |
·规划目标 | 第46-47页 |
·设计理念 | 第47页 |
·愿景 | 第47页 |
·风光带总体规划 | 第47-50页 |
·景观空间设计 | 第50-57页 |
·广场空间 | 第50-52页 |
·文化休闲空间 | 第52-54页 |
·游憩空间 | 第54-55页 |
·标志性空间 | 第55-57页 |
·景观元素设计 | 第57-65页 |
·驳岸 | 第57-58页 |
·植物配置 | 第58-61页 |
·地面小品 | 第61-62页 |
·铺装 | 第62-63页 |
·照明设计 | 第63-65页 |
·新宁夫夷江沿江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对策与改造建议 | 第65-67页 |
·强化污水管理,保证水质清洁 | 第65页 |
·努力提局沿江景观的绿地率和绿视率 | 第65页 |
·创建滨水景观品牌,构建和谐水岸 | 第65-66页 |
·沿江景观设计中贯彻党的方针路线,并与县城总体规划相结合 | 第66-67页 |
5 总结 | 第67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6页 |
附录 (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)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