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林业基础科学论文--森林生物学论文--森林生态学论文

青海黄土丘陵区2种灌丛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2页
1 绪论第12-22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·环境意识的觉醒第12页
     ·CO_2浓度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冲击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森林“治碳”第13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可行性第13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紧迫性第13-14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必要性第14页
   ·研究综述第14-22页
     ·生物量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  ·着重对生物量模型的研究概况第16-18页
     ·碳储量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生物量、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第19-22页
2 研究区域概况第22-24页
   ·地理位置第22页
   ·地质地貌第22页
   ·气候条件第22页
   ·水文条件第22页
   ·土壤状况第22页
   ·森林植被分布状况第22-24页
3 研究内容、技术路线和方法第24-30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24页
   ·技术路线第24-25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5-30页
     ·外业工作第25-27页
     ·内业数据处理第27-29页
     ·技术分析第29-30页
4 数据分析和结果第30-66页
   ·生物量数据分析第30-34页
   ·模型框架的选定第34-35页
   ·模型自变量的因子选择第35-42页
     ·依据生态学特点筛选建模因子第36页
     ·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建模因子第36-42页
   ·模型研究第42-56页
     ·单变量模型建立第43-49页
     ·多变量模型建立第49-53页
     ·最优模型的确立及其验证第53-55页
     ·最优模型评价第55-56页
   ·模型研究区域生物量估算研究第56-62页
     ·海拔高度对植被生物量、碳储量分布格局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坡度对植被生物量、碳储量分布格局的影响第57页
     ·坡向对植被生物量、碳储量分布格局的影响第57-58页
     ·赋值与分析第58-62页
   ·区域碳储量估测研究第62-66页
5 结论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·结论第66-67页
   ·论文创新点第67页
   ·讨论与展望第67-68页
致谢第68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-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路灯控制系统设计
下一篇:含Sn(Ⅱ)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表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