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巷复合顶板锚杆支护技术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·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·顶板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锚杆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·复合顶板煤巷锚杆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2 煤巷复合顶板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| 第14-25页 |
·煤巷复合顶板力学分析 | 第14-21页 |
·复合顶板特征 | 第14-17页 |
·复合顶板岩层破坏临界应力 | 第17-18页 |
·复合顶板岩层破坏临界跨厚比 | 第18-19页 |
·煤帮受力变形力学性质 | 第19-20页 |
·复合顶板支护与两帮支护作用关系 | 第20-21页 |
·煤巷复合顶板失稳机理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松动压力作用 | 第21页 |
·形变压力作用 | 第21-22页 |
·膨胀压力作用 | 第22页 |
·复合顶板无支护时变形破坏过程 | 第22-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煤巷复合顶板锚杆支护方法分析 | 第25-52页 |
·煤巷复合顶板锚杆支护理论与机理 | 第25-32页 |
·煤巷锚杆支护理论 | 第25-28页 |
·煤巷复合顶板锚杆支护作用机理 | 第28-32页 |
·支护方法选择原则 | 第32-34页 |
·工程设计优化原则 | 第33页 |
·工程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| 第33页 |
·工程支护过程原则 | 第33页 |
·工程支护加固范围原则 | 第33-34页 |
·煤巷复合顶板锚杆支护设计方法 | 第34-36页 |
·工程类比法 | 第34-35页 |
·理论设计方法 | 第35-36页 |
·数值计算法 | 第36页 |
·工程监测法 | 第36页 |
·煤巷复合顶板锚杆支护参数设计与确定 | 第36-51页 |
·锚杆支护参数设计一般方法 | 第36-47页 |
·锚网索联合支护设计参数确定 | 第47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4 复合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| 第52-63页 |
·煤巷复合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 | 第52-53页 |
·岩性影响 | 第52页 |
·岩体结构及节理裂隙影响 | 第52页 |
·特殊地质条件影响 | 第52页 |
·地应力和采动压力影响 | 第52-53页 |
·岩体力学性质影响 | 第53页 |
·稳定性评价方法思路和步骤 | 第53-54页 |
·稳定性评价方法思路 | 第53页 |
·稳定性评价方法步骤 | 第53-54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定量分值确定 | 第54-57页 |
·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| 第54页 |
·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分值 | 第54-57页 |
·基于加权平均法的复合顶板稳定性判别 | 第57页 |
·加权平均法模型 | 第57页 |
·复合顶板稳定性分级标准 | 第57页 |
·复合顶板稳定性评价 | 第57-61页 |
·复合顶板稳定性确定权重 | 第57-60页 |
·加权模型确定 | 第60-61页 |
·复合顶板稳定性评价及支护方案确定 | 第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5 工程实例 | 第63-79页 |
·工程地质概况 | 第63-66页 |
·工作面概况 | 第63页 |
·工程地质、水文地质条件 | 第63-66页 |
·煤层物理力学参数 | 第66页 |
·支护设计 | 第66-68页 |
·工程各项指标分析 | 第66-67页 |
·支护参数设计 | 第67页 |
·确定支护方案 | 第67-68页 |
·煤巷围岩现场监测及稳定性评价 | 第68-78页 |
·工作面矿压监测设计 | 第68页 |
·量测项目的选择 | 第68-69页 |
·监测具体方案 | 第69-73页 |
·数据整理及分析 | 第73-77页 |
·煤巷稳定性评价及分析 | 第77-78页 |
·支护效果分析 | 第7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·结论 | 第79页 |
·展望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86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