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机升降与抑郁症大脑半球功能侧化的相关性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10页 |
| 1 抑郁症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抑郁症的西医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| 第11-12页 |
| 2. 抑郁症与大脑功能侧化(非对称性)相关性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3 气机升降理论的研究 | 第14-24页 |
| ·气机升降理论的含义 | 第14-15页 |
| ·气机升降理论的应用 | 第15-20页 |
| ·阐释人的生理功能 | 第15-17页 |
| ·解释病理变化 | 第17页 |
| ·确立治则治法 | 第17-19页 |
| ·确立治则 | 第17-18页 |
| ·确立治法 | 第18-19页 |
| ·指导中药应用 | 第19页 |
| ·指导针灸治疗 | 第19-20页 |
| ·气机升降的现代研究 | 第20页 |
| ·气机升降与人体左右偏侧性的关系 | 第20-22页 |
| ·气机升降与神志的相互关系 | 第22-24页 |
| 4. 试验研究部分 | 第24-29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24-25页 |
| ·研究对象及内容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来源 | 第25页 |
| ·样本含量估算 | 第25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25-2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6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26-27页 |
| ·西医诊断标准 | 第26-27页 |
| ·中医诊断标准 | 第27页 |
| ·疾病诊断标准 | 第27页 |
| ·肝气郁结证证型诊断标准 | 第27页 |
| ·纳入标准 | 第27-28页 |
| ·排除标准 | 第28页 |
| ·脱落标准 | 第28-29页 |
| ·中止试验标准 | 第29页 |
| 5. 临床研究 | 第29-34页 |
| ·试验流程图 | 第29-30页 |
| ·临床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| ·治疗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安全性观察 | 第31-32页 |
| ·疗效评价 | 第32页 |
| 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 | 第32页 |
| ·事件相关电位检查 | 第32页 |
| ·观察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| 第33页 |
| ·数据记录 | 第33页 |
| ·数据管理 | 第33页 |
| ·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| 第33-34页 |
| 6 试验结果 | 第34-38页 |
| ·试验组的一般资料 | 第34页 |
| ·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(表2) | 第34页 |
| ·治疗后中医证候量表减分率(表3) | 第34-35页 |
| ·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(表4) | 第35页 |
| ·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率(表5) | 第35-36页 |
| ·治疗后疾病疗效结果(表6) | 第36页 |
| ·治疗前后CNV结果比较(表7) | 第36-37页 |
| ·治疗前后P300结果比较(表8) | 第37页 |
| ·特殊情况 | 第37页 |
| ·安全性评价 | 第37-38页 |
| 7. 讨论 | 第38-41页 |
| ·基本资料分析 | 第38页 |
| ·选穴依据 | 第38-39页 |
| ·量表讨论 | 第39-40页 |
| ·事件相关电位讨论 | 第40-41页 |
| ·特殊情况讨论 | 第41页 |
| 8. 结论 | 第41-42页 |
| 9. 问题与展望 | 第42-43页 |
| 10. 问题思考 | 第43-45页 |
| 致谢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3页 |
| 附件一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(HAMD)(24项版) | 第53-59页 |
| 附件二 中医肝气郁结证证候评价表 | 第59-61页 |
| 附件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1-62页 |
| 附件四 综述: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| 第62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