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级时序InSAR地面形变监测及地震同震震后形变反演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9页 |
| 目录 | 第9-11页 |
| 图例索引 | 第11-13页 |
| 表格索引 | 第13-14页 |
| 缩略词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4页 |
| ·论文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| ·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·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9-20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| 第20-24页 |
| ·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·论文组织结构 | 第21-24页 |
| 第二章 INSAR 及 INSAR 误差源分析 | 第24-42页 |
| ·概述 | 第24页 |
| ·INSAR 技术概况 | 第24-25页 |
| ·D-INSAR 技术概况 | 第25-30页 |
| ·主要 INSAR 卫星系统 | 第30-31页 |
| ·INSAR 主要误差源概述 | 第31-41页 |
| ·轨道误差 | 第34-35页 |
| ·大气延迟误差 | 第35-37页 |
| ·相位解缠误差 | 第37-39页 |
| ·DEM 误差 | 第39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三章 INSAR 时序分析方法 | 第42-76页 |
| ·概述 | 第42页 |
| ·层叠法 | 第42-43页 |
| ·PSINSAR 时序分析技术 | 第43-46页 |
| ·SBAS 时序分析技术 | 第46-49页 |
| ·其他时序分析算法 | 第49-54页 |
| ·StaMPS | 第49-50页 |
| ·STUN | 第50页 |
| ·DePSI | 第50-52页 |
| ·InSAR TS+AEM | 第52-53页 |
| ·PI-RATAE | 第53-54页 |
| ·MInSAR | 第54页 |
| ·时序分析中部分关键技术 | 第54-74页 |
| ·相干点及其提取方法概述 | 第54-60页 |
| ·轨道误差去除方法概述 | 第60-62页 |
| ·大气相位误差去除方法概述 | 第62-66页 |
| ·离散点相位解缠方法概述 | 第66-68页 |
| ·新一代 InSAR 处理算法-ISCE | 第68-7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| 第四章 INSAR 时序关键技术研究 | 第76-98页 |
| ·最佳网络构建方法 | 第76-78页 |
| ·矩阵满秩相干点的提取 | 第78-80页 |
| ·离散点相位解缠及误差探测与校正 | 第80-86页 |
| ·多分辨率离散点相位解缠 | 第80页 |
| ·离散点相位解缠误差的识别和校正 | 第80-86页 |
| ·轨道误差校正 | 第86-87页 |
| ·大气相位误差校正 | 第87-96页 |
| ·大气相位分类 | 第87-90页 |
| ·网络法大气相位去除方法 | 第90-9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| 第五章 高级 INSAR 时序分析处理策略研究 | 第98-118页 |
| ·FRAM-SBAS 时序分析处理策略 | 第98-106页 |
| ·时序方程组反演方法 | 第98-100页 |
| ·满秩方程组最小二乘反演 | 第100-102页 |
| ·FRAM-SBAS 时序反演流程 | 第102-106页 |
| ·BAM 地震震后形变场 | 第106-110页 |
| ·羊八井热电站地面沉降 | 第110-113页 |
| ·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 | 第113-11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| 第六章 当雄地震同震及震后形变场反演 | 第118-146页 |
| ·地震周期 | 第118页 |
| ·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| 第118-131页 |
| ·同震形变场反演概述 | 第118-120页 |
| ·同震位错反演 | 第120-123页 |
| ·PSO 反演策略 | 第123-124页 |
| ·当雄同震形变场断层参数反演 | 第124-131页 |
| ·震后形变及余滑和黏滑模型研究 | 第131-145页 |
| ·震后形变反演概述 | 第131-132页 |
| ·震后余滑和震后黏滑模型 | 第132-134页 |
| ·InSAR 震后形变场 | 第134-136页 |
| ·震后余滑模型反演 | 第136-143页 |
| ·震后黏弹性模型反演 | 第143-14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45-146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6-148页 |
| ·主要工作与结论 | 第146-147页 |
| ·后续工作与展望 | 第147-1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8-166页 |
| 附录 | 第166-170页 |
| 致谢 | 第170-172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172-174页 |
|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| 第174-176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1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