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先秦至唐朝时期代表性医籍的脾脏象基本理论整理研究
目录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综述 | 第9-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-15页 |
前言 | 第15-17页 |
1 脾的生理 | 第17-32页 |
·脾的解剖位置和形态 | 第17页 |
·脾的色泽、质地 | 第17-18页 |
·脾主运化 | 第18-20页 |
·运化水谷 | 第18-19页 |
·运化水液 | 第19-20页 |
·脾主生血统血 | 第20-22页 |
·脾生血 | 第20-21页 |
·脾统血 | 第21-22页 |
·脾主升清 | 第22-23页 |
·脾的系统联系 | 第23-27页 |
·脾主肌肉和四肢 | 第23页 |
·脾与口唇 | 第23-24页 |
·脾液为涎 | 第24-25页 |
·脾藏意,主思 | 第25页 |
·脾与时令 | 第25-27页 |
·脾的生理特点 | 第27-28页 |
·喜燥恶湿 | 第27页 |
·以升为健 | 第27-28页 |
·脾与其他脏腑的联系 | 第28-32页 |
·脾与胃的关系 | 第28-30页 |
·脾与心的关系 | 第30页 |
·脾与肝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·脾与肺的关系 | 第31页 |
·脾与肾的关系 | 第31-32页 |
2 脾的病理 | 第32-38页 |
·病因 | 第32-36页 |
·病机 | 第36-38页 |
·运化水谷失常 | 第36-37页 |
·运化水液失常 | 第37页 |
·脾不统血 | 第37-38页 |
·清阳不升 | 第38页 |
3 脾系病症的诊断、治疗 | 第38-56页 |
·诊断 | 第38-45页 |
·诊法 | 第38-43页 |
·辨证 | 第43-45页 |
·治疗 | 第45-56页 |
·治则治法 | 第45-46页 |
·方剂 | 第46-55页 |
·其他疗法 | 第55-56页 |
4 养生 | 第56-58页 |
结论 | 第58-59页 |
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1页 |
附录 原始文献 | 第61-139页 |
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| 第139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