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过少发病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临床调查研究
提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9-12页 |
一、 研究对象 | 第9-10页 |
(一) 调查对象来源 | 第9页 |
(二) 诊断标准 | 第9页 |
(三)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 | 第9页 |
(四) 纳入标准 | 第9-10页 |
(五) 排除标准 | 第10页 |
二、 研究方法 | 第10-12页 |
(一) 实验设计 | 第10页 |
(二) 调查表格设计 | 第10-11页 |
(三)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| 第11-12页 |
研究结果 | 第12-22页 |
一、 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性分析 | 第12-20页 |
(一) 一般情况 | 第12-14页 |
(二) 月经情况 | 第14-16页 |
(三) 孕产情况 | 第16-17页 |
(四) 生活习惯 | 第17-20页 |
二、 月经过少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聚类分析 | 第20-22页 |
(一) 方法与结果 | 第20页 |
(二) 分析 | 第20-22页 |
讨论 | 第22-31页 |
一、 月经过少发病危险因素 | 第22-27页 |
(一) 一般情况 | 第22-23页 |
(二) 月经情况与带下 | 第23-24页 |
(三) 孕产情况 | 第24-26页 |
(四) 生活习惯 | 第26-27页 |
二、 月经过少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| 第27-31页 |
(一) 肾虚证 | 第28-29页 |
(二) 血瘀证 | 第29页 |
(三) 痰湿证 | 第29页 |
(四) 肝郁型 | 第29-30页 |
(五) 血虚证 | 第30-31页 |
结语 | 第31-33页 |
一、 研究结果 | 第31页 |
二、 问题与展望 | 第31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35页 |
综述 | 第3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附录 | 第46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发表论文 | 第52-55页 |
详细摘要 | 第55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