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9页 |
·碳纳米材料 | 第13-18页 |
·碳纳米材料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单壁碳纳米管 | 第14-15页 |
·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 | 第15-16页 |
·单壁碳纳米管的应用 | 第16-18页 |
·化学修饰电极 | 第18-21页 |
·化学修饰电极概述 | 第18页 |
·化学修饰电极的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SWCNT-金属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 | 第20-21页 |
·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| 第21-24页 |
·重金属铬Cr(Ⅵ)与Cu(Ⅱ)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7页 |
·重金属Cr(Ⅵ)的概述 | 第24-25页 |
·重金属Cr(VI)的检测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金属铜Cu(Ⅱ)的概述 | 第26页 |
·金属铜(Ⅱ)的检测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论文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种子诱导电化学合成单壁碳纳米管/Ni-Ag复合纳米线的合成以及对葡萄糖电催化氧化的卓越特性 | 第29-49页 |
·前言 | 第29-3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31-32页 |
·仪器和试剂 | 第31页 |
·种子诱导电化学合成SWCNTs/Ni-Ag复合纳米线 | 第31-32页 |
·电化学检测方法 | 第3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2-48页 |
·单壁碳纳米管/Ni-Ag复合纳米线修饰电极的的制备 | 第32-34页 |
·单壁碳纳米管/Ni-Ag复合纳米相关表征 | 第34-37页 |
·TEM对电极的相关表征 | 第34-35页 |
·SEM表征 | 第35-36页 |
·接触角的表征 | 第36-37页 |
·Ni-Ag/SWCNTs/GCE复合纳米材料电极对葡萄糖的电化学响应 | 第37-39页 |
·实验条件的优化 | 第39-42页 |
·渡液总浓度对葡萄糖响应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沉积时间对葡萄糖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Ni-Ag比例对葡萄糖响应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碳管体积对葡萄糖响应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扫描速率对葡萄糖响应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修饰电极的抗干扰性与稳定性 | 第43-45页 |
·用计时电流法对葡萄糖进行定量检测 | 第45-46页 |
·实际样品的定量检测 | 第46-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改良的Bi膜包裹单壁碳纳米管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对痕量Cr(Ⅵ)的检测 | 第49-62页 |
·前言 | 第49-5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1-52页 |
·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51-5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2-61页 |
·Bi/单壁碳纳米管/GCE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| 第52页 |
·Bi/单壁碳纳米管/GCE修饰电极的阻抗表征 | 第52-54页 |
·Bi/单壁碳纳米管/GCE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表征 | 第54-55页 |
·Bi/单壁碳纳米管/GCE修饰电极亲水性研究 | 第55-56页 |
·电化学研究 | 第56-61页 |
·Bi/单壁碳纳米管/GCE修饰电极对Cr(Ⅵ)的响应 | 第56-58页 |
·干扰离子对修饰电极的影响 | 第58页 |
·Bi/单壁碳纳米管/GCE修饰电极对Cr(Ⅵ)的定量检测 | 第58-59页 |
·修饰电极的重现性及稳定性 | 第59-60页 |
·实际样品的检测 | 第60-61页 |
·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Cu(Ⅱ)新型显色剂的研究及分光光度法检测 | 第62-69页 |
·前言 | 第6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2-64页 |
·试剂材料 | 第62-63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63页 |
·Cu(Ⅱ)新型指示剂制备 | 第63-64页 |
·结果讨论 | 第64-67页 |
·新型指示剂对Cu(Ⅱ)的响应 | 第64-65页 |
·Cu(Ⅱ)新型指示剂的结构可能性分析 | 第65页 |
·pH对Cu(Ⅱ)新型指示剂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·Cu(Ⅱ)新型指示剂抗干扰能力的研究 | 第66-67页 |
·小结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5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