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胜泊江海子勘探区主要可采煤层聚煤规律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目录 | 第7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9-11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方案 | 第11-14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21页 |
| ·区域构造背景 | 第15-18页 |
| ·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| 第15-16页 |
| ·区域构造演化 | 第16-18页 |
| ·区域地层特征 | 第18-21页 |
| ·中生界(Mz) | 第18-20页 |
| ·新生界(Kz) | 第20-21页 |
|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| 第21-30页 |
| ·研究区位置与自然地理概况 | 第21-23页 |
| ·位置与交通 | 第21-22页 |
| ·自然地理 | 第22-23页 |
| ·研究区地层 | 第23-24页 |
| ·三叠系上统延长组(T_3y) | 第23页 |
| ·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(J_(1-2)y) | 第23-24页 |
| ·侏罗系中统(J_2) | 第24页 |
| ·白垩系下统志丹群(K1zh) | 第24页 |
| ·第四系(Q) | 第24页 |
| ·研究区构造 | 第24-30页 |
| ·断层 | 第24-27页 |
| ·褶皱 | 第27-30页 |
| 第4章 研究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分析 | 第30-43页 |
| ·含煤地层 | 第30-31页 |
| ·沉积相标志 | 第31-33页 |
| ·岩石学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·古生物标志 | 第33页 |
| ·沉积体系分析 | 第33-38页 |
| ·河流沉积体系 | 第35-37页 |
| ·三角洲沉积体系 | 第37-38页 |
| ·延安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| 第38-43页 |
| 第5章 研究区延安组煤层特征 | 第43-54页 |
| ·含煤性 | 第43页 |
| ·煤层对比 | 第43-47页 |
| ·可采煤层 | 第47-49页 |
| ·主要可采煤层 | 第47-48页 |
| ·次要可采煤层 | 第48-49页 |
| ·煤质特征 | 第49-54页 |
| ·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| 第49-50页 |
| ·煤的化学性质 | 第50-54页 |
| 第6章 主要可采煤层聚煤特征及控煤因素分析 | 第54-65页 |
| ·主要可采煤层聚煤特征 | 第54-62页 |
| ·5-1号煤层 | 第54页 |
| ·4-2号煤层 | 第54-55页 |
| ·3-1号煤层 | 第55-62页 |
| ·煤层的合并 | 第62页 |
| ·控煤因素分析 | 第62-65页 |
| ·古构造控煤因素 | 第62-63页 |
| ·古气候控煤因素 | 第63页 |
| ·沉积环境控煤因素 | 第63-65页 |
| 结论 | 第65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0页 |